節令之美|立秋:稻花香裏説豐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7 08:58:07
來源:新華網

節令之美|立秋:稻花香裏説豐年

字體:

  新華社上海8月6日電 題:立秋:稻花香裏説豐年

  新華社記者楊金志、張夢潔

  八月初的一個午後,颱風“竹節草”影響減弱,副熱帶高壓的驕陽重新籠罩滬郊大地,陽光、藍天、白雲、陣陣清風。

  種植着香樟樹的鄉間公路,筆直地伸向遠方。它們把一塊塊田地分割得整齊劃一,宛如棋盤。一大片一大片碧綠的稻田,綠得望不到邊際,綠得令人出神。一座座高大的電網鐵塔點綴田間,白鷺不時飛起,傳統與現代,就這樣毫無違和地交融着。

  上海土是寶農業專業合作社水稻種植區,從農機房的屋頂俯瞰稻田。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8月7日,我們將迎來立秋節氣。立秋在每年公曆8月8日前後,農曆七月左右,太陽達到黃經13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説:“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揫,同“揪”,就是聚斂、收集的意思。中國傳統以立秋作為秋季的開始,此時處於夏秋交替之際,暑熱依然顯著。

  上海松江區新浜鎮的家庭農場經營戶何楊陽,正在他的土是寶農業基地侍弄水稻。不過,他並不是在田間地頭,而是在基地的大屏幕前。屏幕上,顯示着他所服務的6000多畝水稻田的“數字孿生”圖像。何楊陽和同事用鼠標在屏幕上“劃拉”並“選中”一片田地,它的面積、海拔、經緯坐標等參數馬上顯現出來;再選定一架無人農機,設定耕種或者播撒農藥的任務,這些機械就會在人的輔助下,開始勞作。

  何楊陽的同事用鼠標操作,系統能根據設定實現自動化耕、種、管、收。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何楊陽是本地人,“90後”,8年前辭去機關單位的工作,滿腔熱情地回鄉種田。“數字孿生+無人化種植+優質種源”,是他的幾大法寶,也是新時代農業與傳統農業最顯著的區別所在。

  一年四季,耕、種、管、收。在周而復始中,何楊陽深切地感受着土地與節令。立秋前夕的水稻,即將拔節抽穗,田間管理至為重要。何楊陽帶着我們登上田頭農機房的屋頂,只見阡陌縱橫,一道道水渠連成綿延不絕的江南水系。微風拂過,陣陣稻香撲面而來,讓人忍不住深呼吸。

  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宋朝詞人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這首詞創作於辛棄疾隱居田園之際。千百年來,中國人辛勤勞作,種植五穀,當年辛棄疾的所見,與我們當今的所見,幾乎毫無二致。

  “明月別枝驚鵲”,我們確乎看見喜鵲、麻雀從稻田中飛出,飛向樹梢,飛向遠方。更不要説,成群的白鷺翻飛又落下,邁着它們的“大長腿”,在田地、林地和水岸悠閒漫步。何楊陽説,每年收割和耕種的時候,白鷺族群更加蔚為壯觀,它們幾乎是成群地跟在農機後面,撿食遺落的稻穀,啄食從土壤裏翻出來的蚯蚓、蟲子。“清風半夜鳴蟬”“聽取蛙聲一片”,請看,短短的幾句詞句中,我們體會到了何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何楊陽(左)向記者介紹無人農田種植的水稻。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這裡描述的不正是夏末秋初江南水鄉的典型氣候嗎?此時暑熱依舊,能量在高空聚集,積攢到一定的程度,風雨雷電交加而至,轉眼間,雲開雨散,星星點點的殘雨,不時落到行路人的頭頂。

  何楊陽的農業基地還是一個青少年學農基地,外墻上畫着鄉村彩繪,田頭擺放着稻草人、水車。辛棄疾如果看見此景,會不會依然脫口而出:“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糾錯】 【責任編輯: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