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最近指導8家主流網絡食品交易平台共同發起並簽署食品安全管理自律公約,從資質審核、行為監測、風險排查、跨平台數據協同共享等方面推出一系列自律措施,進一步壓實平台主體責任,強化行業自我約束,提升網絡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近年來,隨着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外賣訂餐、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等新業態持續涌現,深刻改變了大眾消費習慣。輕點手機即可享受送餐上門服務,進入直播間便能下單各地特色美食。這種便捷高效的消費模式,極大豐富了百姓的飲食選擇。但新業態蓬勃發展的背後,也潛藏不少食品安全隱患:一些無堂食的外賣作坊藏身居民樓內,無證經營且後廚衞生條件堪憂;部分直播帶貨中,主播打着“有機”“純天然”等旗號,實際銷售臨期食品,甚至存在産地標注不實等問題。此類亂象既侵害消費者權益,也影響新業態長期健康發展。
我國始終高度重視以法治方式保障食品安全。從2009年6月1日起食品安全法實施,到2015年修訂時新增網絡食品交易相關規定,法律制度體系不斷完善。今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進一步明確網絡食品銷售各方責任,推動形成社會共治格局。各地各部門積極落實相關政策,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向好。
同時也要清醒看到,當前食品安全監管仍面臨新挑戰。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近期關於檢查食品安全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指出,新業態食品安全風險不斷出現,但監管手段較為落後,相關規定措施不配套,消費者權益保障面臨難題。因此,推動監管方式從傳統向智慧轉型,實現線上線下協同治理,已成為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能的迫切需求。
此次市場監管總局指導平台企業發起並簽署自律公約,正是對監管轉型需求的有力響應。公約明確提出,將依託相關政務數據核驗平台,通過視頻核驗、地址定位、現場確認等方式加強入網經營者資質審查;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實現對網售食品標籤、用戶評價等內容的監測排查全覆蓋;協同建立跨平台“黑名單”共享機制,防止相關主體通過“換馬甲”重新入場,實現“一處違法、全網受限”。這些舉措既體現了技術賦能、智慧監管的思路,也強化了平台前端審核責任,有助於從源頭遏制風險。
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報告指出,應針對不同新業態特點量身定制監管規則,推動傳統監管向智慧監管轉變,建立覆蓋全國的食品經營資質數據對比機制,壓實第三方平台審核責任等。這與此次自律公約精神高度契合,即在借助技術手段提升監管效能的同時,通過完善制度壓實各方責任,逐步形成政府監管、平台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共治格局。
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守護好數字時代“舌尖上的安全”永遠在路上。面對新業態及其伴生的新風險,唯有與時俱進推動制度創新、提升治理能力,讓監管步伐與業態創新同步,加快構建適應數字時代需求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推動平台企業將自律承諾轉化為管理實效,才能擰緊責任鏈條,築牢食品安全防線,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馬樹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