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目前,我國已逐步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形成多元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格局。但在實踐過程中,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三者融合不夠緊密,有待進一步聯動整合。
在深化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創新鏈的銜接過程中,我國的人才培養規模、質量與結構均取得新突破。從人才儲備量看,科技部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我國創新人才發展指數年均增長率為16.20%,創新人才和群體規模穩步增長。在高端人才引育方面,北京市發揮首都優勢,依託“科技新星計劃”強化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各個年齡段尖端科研人員的多梯隊、全過程選育體系,截至目前已培養32批超3000余名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浙江省構建“企業出題、人才破題”的“揭榜挂帥”機制,重點強化青年人才培養,2024年相關財政科技支出達到886.5億元,培育更多創新“後浪”。
還要看到,高校與産業需求銜接還不夠緊密,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更新滯後,導致部分人才所學非所用,無法滿足前沿科技對人才的需求。地區間的人才培養存在較大差距,優質教育資源過於集中,導致中西部地區在吸引和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方面愈加困難,進一步加劇了區域創新發展的不平衡。
更好地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應持續優化政策環境,建立教育、科技、人社部門的協同機制,制定更具吸引力的科技人才引進政策,實施學科建設、科研平台與人才計劃聯動投入,依託新興科學城建設科教融合園區,集成科研設施、人才公寓與基礎教育資源,打造“拎包入住”式服務,做好青年科學家的安居保障工作。推動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圍繞地方戰略性新興産業需求,有區別增設相關專業和課程,優化學科布局和産業布局,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企業作為人才的輸入方、科技的輸出方,要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機構和創新平台,提供充足科研資源和先進實驗設備,主動參與人才培養,推動教學成果轉化。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專業、共設課程、共創基地,打造“企業出題、高校揭榜、師生挂帥”模式,合作開展産學研聯合項目,實現人才培養與産業需求無縫對接。 (魏夢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