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雨天爬山會留遺憾,沒想到收到了景區免費再來游玩的邀約。”山東臨沂市沂蒙山旅游區龜蒙景區,雨天游覽的游客可憑票換得“晴日約定卡”,免費重游一次。“未盡興”的遺憾變為“再相見”的期待,這樣的“晴日重逢”之約,“讓利”於游客,暖人心又贏口碑。
“讓利”,看似是商家“吃了虧”,實際卻是雙贏之舉。上海博物館“金字塔之巔”特展的票根變為城市通兌券,觀眾憑此享受購物、餐飲、停車等優惠,帶動城市綜合消費比例高達1:30;胖東來超市推出免費改褲腳、免費寵物寄存等84項貼心服務,被譽為“不掛牌的5A級景區”,成為熱門打卡地;劇場通過“一元模式”開門迎客,吸引更多人走進來、看進去……優質服務成為獨特而持久的競爭優勢,消費者贏得好體驗,商家也獲得了收益。以真心換傾心的互動,開啟的是互利共贏的良性循環。
“讓利”何以走向“獲利”?秘訣就在於把握消費特徵、精準對接需求。觀察近年消費市場,“悅己消費”“情緒消費”等新潮流競相涌現,消費潛能加速釋放,要求相關配套服務提質擴容。某種意義上,想方設法優化服務已成為必然舉措。比如,不少人青睞博物館深度游,但吃飯不便導致游覽時長受限。一些博物館開放員工食堂,為游客提供物美價廉的餐品,不僅獲得好評,還在口口相傳中成為旅游打卡的“隱藏副本”,游客逗留更久也為文創等附加消費帶來更多機遇。捨棄了短期之利,卻能獲得長期回報。從這個角度而言,有“舍”才有“得”。
“讓利”,看似是退,實則是進。在“一本賬”上退一步,激活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可能會在“多本賬”中有開拓。在南京,“蘇超”就生動演繹了以退為進之道:街區、商圈豎起超大屏,球迷在“第二現場”免費觀賽,夜經濟紅紅火火;外地游客看球賽之餘,憑票享受市域內消費的優惠,帶動博物館、景區等的旅游熱度;政府邀請一些外資企業人士觀賽,絲滑服務展現出城市親和力,“辦球賽”變成一張“邀請函”……從“網紅”走向“長紅”,不能迷戀以“爆款”賺快錢,而是要引水入渠,滋養更多場景和産業。讓更多“潛力股”“隱藏款”走進大眾視野,有助於將一時流量轉換為持久的發展動能。
從“讓利”中,能夠看到輸與贏、舍與得、退與進的辯證關係。從“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到“常後而不先”,這種辯證的哲學觀點刻在中國人的基因裏,化作厚道實在的精神氣質。賬面上的盈虧固然重要,但常勝之道則是看到賬面背後的本質性問題:人心所向才是發展的綿綿之力——這不僅錨定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還呼喚着長期主義的戰略視野。輸與贏、舍與得、退與進之間的轉換,從來都不是自動實現的,而是需要創造條件、積極有為。以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方向,大膽創新、銳意進取,腳踏實地、實幹擔當,實現高質量發展便會有更多“解法”。
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理解,種種“讓利”的實踐是着眼長遠的戰略投資。無論是票根經濟、還是“一元劇場”,形式雖異,本質不變——都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真誠表達。期待更多誠心之舉涌現,為人們帶來欣喜、為市場帶來活力、為發展帶來潛能。 (陳炳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