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公關總監在“微信派”官方播客中&&,針對逝者賬號的問題,産品團隊研究決定,從今年9月起,對長時間不登錄使用的微信賬號不再回收處理。這一消息引發廣泛關注,許多網友稱讚這是對數字生命的尊重,體現了人文關懷。
數字化生存的當下,社交媒體不僅是溝通交流的&&,它産生的數據,也是人類生命在數字世界的延續。聊天記錄、生活點滴、購物憑證……這些數據就像數字生命“日記”,成了記憶的容器、情感的寄託。此前,已有不少網友分享和逝去親友賬號“交流”的故事,並嘗試留住逝去親友的賬號。比如定期登錄,在餘額裏留點錢,確保綁定賬號的手機號不停機、不登出等。
在互聯網&&的運營邏輯中,資源回收是常態。回收長期不登錄賬號在技術層面上能夠避免資源浪費,有利於減輕系統負擔、降低運維成本。然而,當數字身份成為人類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時,&&正視數字遺産的留存與保護,回應了時代的需要,也是科技向善的示範。
守護數字記憶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當&&不再將賬號簡單視為可回收資源,而是看作生命故事的載體,就是在數字世界中守護人文之光——尊重每一個獨特個體,敬畏每一個生命痕跡。
當然,保護數字遺産仍有需要細化的命題:如何明確隱私與懷念的邊界,在可見內容、可見人員範圍等方面充分尊重逝者的意願,避免“善意的越界”。同時,界定數字遺産的法律地位,需要更完善的法律框架和社會共識。但微信邁出的這一步,樹立了值得借鑒的標杆。
這不僅是&&政策的調整,更是數字文明時代的前奏。 (陳改)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