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燈桿建設別“為智慧而智慧”-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6 09:01:15
來源:工人日報

智慧燈桿建設別“為智慧而智慧”

字體:

  據《半月談》報道,近年來,全國多地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積極推進智慧燈桿項目,力求實現“一桿多能”。但一些地方“跟風式”建設智慧燈桿,存在與現實需求脫節、部分功能成為擺設、後期運維跟不上等問題。

  智慧燈桿作為新型城市基礎設施的代表,承載着人們對智慧城市的美好期待。通過集成照明、5G基站、環境監測、視頻監控、信息發布、充電樁等多種功能,實現“一桿多能”,從而減少道路立桿,節約城市空間,提升公共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從理論上講,這無疑是城市精細化治理的有益探索。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實施過程中,部分項目出現“為智慧而智慧”的傾向,有的在人口稀少區域密集布設多功能燈桿,導致資源閒置;有的追求功能堆砌而忽視實用價值,將智慧燈桿打造成展示政績的“盆景”;更普遍的是,由於缺乏長效運維機制,設備故障無人修理,功能逐步停擺,“智能桿”淪為群眾調侃的“智障桿”。“為建而建”或是“重建設輕運營”,不僅造成財政資金浪費,更違背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初心,有形式主義之嫌。

  智慧燈桿暴露的問題,反映了一些地方在建設智慧城市中的思維錯位。在“技術至上”的迷思下,一些地方管理者將智慧城市簡單理解為硬體堆砌,熱衷於可見可感的設備投入,卻忽視了與之配套的制度建設、流程再造和人文關懷。這種片面追求“硬體升級”而忽視“軟體配套”的做法,註定難以持續。

  必須清醒認識到,智慧城市的建設,技術只是工具和手段,最終目的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和城市運行效率。如果本末倒置,再先進的技術都難免淪為空中樓閣。智慧燈桿的困境警示我們,城市建設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在項目規劃階段深入調研市民需求和城市管理痛點,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決策過程也應當更加開放透明,引入公眾參與和專家論證機制,聽取各方意見。

  回歸“以人為本”的初心,智慧城市建設才能行穩致遠,技術之光才能照亮美好生活。(劉少華)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