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晚,網絡上流傳“廣西梧州市蒼梧縣石橋中學發生學生欺凌”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當地成立聯合調查組,分別於9月7日、9日發布情況通報,查證相關情況,責令校長、副校長等4人停職檢查,對9名實施欺凌的學生依照程序送專門學校接受矯治教育,並對涉事學生家長進行法治教育。
與以往一些類似事件的處置形成鮮明對比,此次從發現輿情到介入處置,行動迅速及時,懲戒措施到位,表明當地對校園欺凌“零容忍”態度,凸顯未成年人的年齡和身份不再是校園欺凌的“免罰牌”,為如何處理校園欺凌問題作出了示範。
校園欺凌問題由來已久。但一些地方在處置過程中存在不足,甚至引發次生傷害,導致輿情發酵、矛盾激化。近年來校園欺凌呈現低齡化、網絡化等特點。一些青少年受不良風氣影響,故意拍攝欺凌過程併發布在網絡&&“炫耀”,甚至直播分享打人經歷,通過網絡販賣欺凌視頻,讓受害者遭受二次傷害,激起公眾憤慨。一些網民趁機編造不實言論,激化對立情緒,為處置校園欺凌問題帶來新挑戰。
校園安全牽動千家萬戶,孩子安全牽動家長神經。校園欺凌不僅會對未成年人産生身心雙重傷害,還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的連鎖反應,甚至個別家長為孩子“出氣”發生極端情況。
校園欺凌行為經常伴隨隱秘性等特點,往往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置。不少失管失教的施暴者僅被給予批評教育、責令監護人嚴加管教的處罰,對欺凌行為的危害認識不足,甚至屢教不改。一些家長對校園欺凌行為缺乏足夠重視,甚至存在“孩子小不懂事”“欺負別人比被別人欺負強”等錯誤認知,導致部分孩子有恃無恐。對此,希望加大力度治理校園欺凌頑疾的呼聲越來越高。
面對社會關切,國家不斷完善法治體系,綜合施策治理校園欺凌行為。今年新修訂的治安管理處罰法將於2026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確:以毆打、侮辱、恐嚇等方式實施學生欺凌,違反治安管理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該法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採取相應矯治教育等措施。這進一步築牢了治理校園欺凌的法律防線,推動公安機關與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治理校園欺凌問題。
青少年是國和家的希望,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掌中寶,校園應是安全的港灣。查堵校園欺凌的根源,防堵産生新的痛點,需要家長盡責、學校教育、&&管控、法律威懾和社會協力。治理校園欺凌,要重視預防,也要重視處置,真正讓全社會都能認識到危害和後果,共同為孩子們撐起安全成長的天空。 (張京品 張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