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網絡上有不少餐飲實體店開啟後廚現場直播。師傅們顛勺起鍋、猛火爆炒、熱油烹炸,升騰的煙火氣讓“現炒廚房”成了流量密碼。不少直播間觀眾從幾百人暴漲至幾萬人。有網友評價,“看著就有食欲”“這才是中餐該有的樣子”。
有人從化學的角度解讀,指出食材在高溫鐵鍋中發生的美拉德反應和焦糖化反應,産生了揮發性的芳香物質,謂之“鍋氣”。還有人&&,“色香味意形”兼備的中式餐飲哲學,才能帶給人身心靈的多重享受。
有“鍋氣”是老百姓對一頓好飯的樸素評價標準。老百姓不一定懂國家標準、行業慣例,但在他們的切身感受中,“鍋氣”蘊含着食材的靈氣和生活的溫度。
汪曾祺曾言: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吃飯這件事對中國人來説,從來都不只是填飽肚子,而是享受生活中那股熱騰騰的煙火氣。一進飯館,食客推杯換盞、觥籌交錯,往來穿梭的服務員身上都帶着股淡淡的飯菜香,這才是中餐館該有的樣子,熱熱鬧鬧、蒸蒸日上。
一道風味,於小是舌尖的滿足,於大是文化的延續。一把脆中帶嫩的油炸串串、一碗湯汁濃郁的牛腩河粉、一份裹滿辣椒的紅油抄手,在愉悅味蕾的同時,也充溢着人文的啟迪。《舌尖上的中國》就火在以美食見人生,新疆烤馕、西湖醋魚、河南柿子醋、會稽山香榧果……人間至味也是地域文化的鮮明標識,在歲月淘洗中成為維繫社群情感與文化認同的堅韌紐帶。
我們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也與美食有很深的關係。中國人吃飯講究趁熱,要有“熱乎勁兒”,與人相交也是如此。中國人愛請客吃飯,或許就是希望對方能從尋常質樸中感受到溫情與暖意。就像一部關於中華餐飲文化的動畫片中傳遞的信息:美味的料理,能吃出料理人的一顆真心。
保護“鍋氣”,不是否定預製菜的價值。我們不排斥預製菜在提高效率、節約成本等方面的作用,而是認識到,在快節奏的當下,中華優秀傳統飲食文化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中餐現代化、走出去,不是嫁接西式標準化流程就能實現的。法國喜劇明星路易·德·菲奈斯就曾在電影《美食家》中,尖銳地批判為了效率和利潤犧牲食物品質、風味和文化傳承的現象。人們一直知道,美食是一門藝術,無法被流水線替代。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人們熱議“鍋氣”,是懷念它蘊含的家的味道和生活體驗。衷心希望那些熱烈而又獨特的味道,得到更好的傳承發揚,激發更多撫慰腸胃、溫暖人心的力量。 (丁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