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在沉香市場上,部分商家五花八門的宣傳話術,加上外觀極為相似的沉香産品,讓消費者在購買手串等産品時難辨真偽,“花高價買假貨”的情況也時有出現。
一直以來,沉香受到不少文玩圈人士的喜歡,而由沉香“進化”而來的奇楠,更是沉香中的翹楚。其質地更軟、含油量更高、香氣更豐富,形成條件更苛刻,因此在文玩和收藏領域的價格遠高於普通沉香。
不過,野生奇楠早已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極為稀缺。在此背景下,一些商家通過“科技與狠活”,把低價沉香包裝成高級貨牟取暴利。
記者在“中國沉香之鄉”核心區看到,對這些低價沉香的改造套路已經相當成熟。如打磨拋光時加入奇楠精油,使珠子顏色均勻、香味更濃。
這還算“規矩”的,還有一種“科技貨”,令商家諱莫如深。如直接壓油、注油處理普通沉香手串,如此做法能將産品價格直接提高十倍;有些則使用沉香采收後剩下的無香無油木質部分,通過人工注油,模擬高油沉香外觀,可謂與天然沉香毫無關係。
除了源頭造假,這些産品在檢測層面也幾乎暢通無阻。記者拿了一些“科技貨”送檢,明確説明手串有問題,但依然拿到了檢測證書,檢測人員直言“注油不影響認定”。
前有商家造假,後有檢測失守,整個造假鏈條完全被“打通”,而這種“一條龍忽悠”,也讓消費者喪失了識別造假産品的能力。
重塑市場秩序,需從多環節同步發力。如加大對造假窩點的打擊力度;嚴肅追究檢測機構和相關人員的失職與亂作為責任;針對線上銷售渠道,&&必須承擔主體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各種文玩、飾品的造假手段更加隱蔽,已成為行業的共性問題。面對愈發隱蔽和“高級”的造假手法,確實需要行業和監管部門認真面對。可以想象,技術進步沒有止境,未來造假手段只怕會不斷翻新。那麼,監管思維和治理方式也該迅速更新,確保在這場技術與治理的較量中始終佔據上風。(柳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