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自學心理諮詢應謹守專業邊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0 09:52:44
來源:北京青年報

年輕人自學心理諮詢應謹守專業邊界

字體:

  當下,一些年輕人選擇“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他們希望通過自學踏上心理諮詢師成長之路。媒體近日調查發現,目前線上線下&&提供了豐富的自學渠道和資源。在線下,7月9日,由國家衛健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國家心理健康網,面向有意願學習心理諮詢師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愛好者開放相關培訓通道。在線上,B站的“心理學入門”系列視頻播放量動輒破100萬;慕課&&的“積極心理學”課程累計報名超50萬人次。

  這種自發學習心理知識的做法,值得高度肯定。年輕人通過主動學習心理學理論,嘗試剖析自我內心、升級認知體系,進而提升自身的環境適應能力。在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受到廣泛關注的當下,這種自我探索的勇氣與行動力,是應對心理困境的比較理想的做法。此外,年輕人從心理學理論中找到情緒困擾的解釋,獲得共鳴與歸屬感,就是一種十分直接有效的自我療愈方式。這種“主動學習”,折射出年輕一代對心理健康的重視。

  但自學心理諮詢的前提,是清晰區分“心理困擾”與“心理疾病”。其實,偶爾失眠、短暫情緒低落屬於正常的心理抗壓反應,通過自我學習可能會找到調節方法。但另一方面,若長期失眠且伴隨幻聽、持續情緒崩潰等症狀,則需專業干預。缺乏基礎概念的學習者若盲目應用知識,可能將普通心理困擾誤判為心理疾病,或對嚴重心理疾病掉以輕心,導致二次心理創傷風險。部分網友呼籲“不建議自學心理學”,正是因為沒有專業指導的自我診斷,可能讓簡單問題複雜化,甚至掩蓋需要專業治療的病症。

  更關鍵的是,年輕人需明確“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的本質差異。心理諮詢側重通過談話、認知調整等非藥物手段幫助來訪者改善情緒狀態、提升心理韌性,而心理治療則針對已確診的心理疾病,需由具備醫療資質的專業人員實施。年輕人通過自學掌握的基礎知識,更適合用於自我調適,但若擅自以“心理諮詢師”身份為他人診療,甚至開具“治療方案”,容易越過專業邊界。這種越界行為不僅可能因知識儲備不足導致誤判,更可能因缺乏倫理約束和法律意識,對求助者造成傷害。

  當前心理諮詢行業亂象頻發,更凸顯年輕人自學時謹守邊界的必要性。心理諮詢行業准入標準模糊、培訓質量參差不齊、部分“速成培訓”過度商業化等問題,使非專業者難以分辨可靠資源。若自學者盲目輸出“診療建議”,可能加劇行業混亂,甚至因錯誤引導延誤專業治療時機。因此,謹守邊界既是自我保護,更是對他人負責。

  推動社會層面更科學、開放地看待心理問題,關鍵在於將個體自主學習與專業心理干預有效銜接,不斷完善社會支持體系。對此,既要鼓勵年輕人以科學態度自學,比如推薦權威教材、規範培訓課程等,讓他們少走彎路。另一方面,要加速補上服務短板,擴大基層心理服務站點覆蓋,降低公益諮詢費用,暢通心理援助熱線。

  年輕人自學心理學是實現自我成長的一個路徑,但不應該成為替代專業診療的“萬能鑰匙”。年輕人自學心理諮詢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並且個人自主學習應該與專業干預形成有效銜接,如此才能既滿足年輕群體對心理調適的需求,又避免因邊界模糊催生亂象。 (唐傳艷)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