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地鐵9號線客運中心地鐵站,一名男子身穿黑絲上衣,身披黑斗篷,在地鐵開門時,以爬行的方式進入車廂,行為詭異,有乘客被嚇到尖叫着跑開。據悉,該男子疑為起號炒作——其在短視頻&&上發布一則視頻,並配文稱“我能(起號)成功嗎”?(8月14日《法治日報》)
獵奇,窺探,套用劇本,用AI造假,撩撥和操控情緒……一些博主為了運營、壯大社交賬號,無所不用其極,讓人驚掉了下巴,難怪被許多網友稱為“暴力”起號。他們製造社會焦慮,販賣低俗與謠言,污染社交媒體生態,造成了諸多顯性或隱性的社會危害。
譬如,規則意識淡化。當人們對規則失去敬畏感,會更容易出於利己而破壞規則。有的博主發布在公交車上捏爆袋裝牛奶的視頻,引來一眾新手博主接受“挑戰”,把地鐵、公交車變為“網紅”的表演場。更離譜的是,有博主接受的挑戰是隨意把飲料潑向路人,然後觀察對方有什麼反應;有博主的挑戰內容甚至是戴着黑色頭套去銀行取錢,這已經到了挑戰公序良俗、擾亂公共秩序的地步。
又如,浮躁短視凸顯。“暴力”起號加重了用戶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值心理,催生速食文化,引發急於求成的“短平快”行為。譬如,一些賬號把目標鎖定為中老年女性群體,用AI打造以假亂真的“完美熟齡女性形象”,搭配“40+、50+長這樣,怎麼樣?”等話術,推行“年齡焦慮”營銷。加之“水軍”互動造勢,不少用戶放下戒備,盲目購買“三無”保健産品。正如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裏在《怪誕行為學》中所分析的,人們在焦慮狀態下的決策往往受情緒主導,易導致非理性消費。
“暴力”起號的背後是暴利邏輯。批量生成,電商帶貨,轉賣賬號,兜售起號“秘笈”……整條黑灰産業鏈條貫通從起號到養號的全過程,充斥着以低成本斬獲高回報的噱頭。如何治理起號亂象呢?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完善規則與誠信體系,打破暴利邏輯,激發&&活力與創新的源泉。
從完善治理規則的視角來看,&&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應搭建起“識別—攔截—溯源”技術體系,精準識別AI造假內容,嚴格履行審核義務,守牢內容創作、發布等各環節;監管部門應與&&協力打破技術、數據等方面壁壘,準確追蹤“暴力”起號背後的技術提供者、內容發布者等參與方,以協同治理大力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從構建誠信體系的視角來看,監管部門應督促&&強化治理責任,建立違規賬號黑名單,對高頻、反復觸犯規則的賬號主體加大懲戒力度,徹底切斷其流量變現的通道。同時,廣大用戶也應警惕那些人為雕飾的數字化內容,遠離各種焦慮放大器,從而理性辨別真實需求,為真實、優質的內容創作提供助力。 (楊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