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游客在大理古城遭遇“一對一”導購死纏爛打,當西雙版納的導游因游客不購物便惡語相向,這些屢禁不止的旅游亂象,不僅撕碎了“七彩雲南”的美好畫卷,更透支着消費者對旅游市場的信任。近日雲南省&&的旅游市場誠信建設10條措施,以“對事對人”的剛性約束劍指沉疴,為凈化旅游生態注入了制度強心劑。
此次新政最鮮明的特徵,在於打破了“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怪圈。過去,一些旅行社將不合理低價游作為引流利器,即便被查處也只需繳納罰款,換個馬甲就能重操舊業;個別導游靠強制購物牟取暴利,吊銷證件後仍能通過灰色渠道繼續帶團。這種“只罰機構、不追個人”的監管漏洞,使得一些旅游亂象陷入“整治-反彈-再整治”的惡性循環。而新規明確“旅行社吊銷執照則負責人5年禁業、導游吊證則終身不得再考”,相當於給違法者戴上了“職業緊箍”,讓失信者真正付出了代價、切實感受到肉疼。
政策的智慧更體現在剛柔並濟的治理哲學中。對誠信經營主體實施“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監管原則,既減少了行政干預對市場活力的束縛,又通過“紅榜”激勵機制引導行業向善;對失信行為分級施策,則避免了“一刀切”式監管可能造成的誤傷,讓監管力量精準聚焦於擾亂市場秩序的“害群之馬”。這種區分對待的治理邏輯,恰似為旅游市場安裝了“信用過濾器”,既能過濾雜質,又能留住良幣。
治理旅游市場亂象,從來不是簡單的行政處罰問題,而是關乎産業根基的系統工程。當低價游陷阱讓游客望而卻步,強制購物的陰影籠罩旅途,受損的不僅是消費者權益,更是地方旅游的金字招牌。雲南此次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制度設計,本質上是通過重塑市場規則,讓旅游産業回歸服務為本的初心。只有當導游不必靠誘導購物謀生,旅行社無需靠虛假宣傳競爭,旅游市場才能形成“服務質量決定生存空間”的良性循環,游客才能真正享受“詩和遠方”的愜意。
實際上,伴隨着暑期旅游出行高峰來臨,為了讓大家更舒心、更安心出游,文旅部聯合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已經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旅游市場秩序整治,重點整治強迫購物等違法違規行為。此外,多地&&有力舉措,守護“火熱”暑期游。例如,針對無證游商、佔道擾序、黃牛倒票等涉旅亂象,公安機關和相關部門還積極開展聯合執法,對出租房屋、倉庫等地進行清查,對非法經營等情況進行源頭治理。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如何確保禁業名單不流於形式?怎樣防止“紅榜”評選出現貓膩?這些現實問題考驗着監管部門的執行力與智慧。或許可以借鑒“旅游黑名單”全國聯網的經驗,將各地的信用監管數據接入國家&&,讓失信者在全國範圍內寸步難行;同時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讓誠信激勵機制更加公開透明。如此,才能讓紙面規定進一步轉化為市場治理的實效。
從雲南旅游市場的治理迭代,可以看出中國旅游産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此次10條措施的&&,不僅是對當下亂象的有力回應,更標誌着旅游監管從“運動式整治”向“制度化治理”的關鍵跨越。每個市場主體都應清楚“失信必受罰、違法必嚴懲”,而當誠信經營成為行業共識,地方旅游名片必將煥發光彩,旅游市場也將在制度護航下走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關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