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City Walk,現有Market Walk。逛菜市場,正成為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打發閒暇時光的新選項。
説到菜市場,很多人頭腦中立馬閃現的是嘈雜的人聲、油膩的地板、潮濕且帶有腥味的空氣。不過,這都是過去式。
現在的菜市場正變得更舒適、更智慧,也更有腔調。傳統的櫃&式經營依舊可見,不過櫃&上的菜品卻可以實現“雲追溯”;地道老味道依舊便利可尋,但看似“混搭”的新潮單品也頻現身影。説是逛菜場,其實這裡還能與讀書活動、非遺展演等文娛活動不期而遇。不誇張地説,一些菜市場已然是複合的文化生活空間。
僅憑好逛,似乎難以完全解釋年輕人對菜市場的熱情。在萬物皆可線上的時代,逛菜市場更像是人們重建生活圈的一種努力。
隨着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高度普及,那些構成生活圈的“附近”的元素日漸淡出我們的生活,比如叫賣的小攤販、社區的集體生活等。很多人對“附近”也不再感興趣,人們不再那麼關心小區裏住了多少鄰居,家鄉的街道有什麼新地標等,而是更加關注互聯網上的公共事件,日常生活也多“外包”給虛擬網絡及服務。舉個例子,如果想買什麼東西,我們很少走進街邊的小店去選,第一反應就是打開手機上的即時配送軟體讓商家送貨上門。
當人們前所未有地依賴網絡,真實的社交卻日漸稀缺。即刻的滿足讓人迷戀,標準化的交易給人確定感,但這也抽走了人情味、歸屬感,讓人少了一點踏實感,多了一些無力感。如何重建“附近”,重構自己的生活空間,這並非無病呻吟,而是一項嚴肅的社會議題。
在這場關於“附近”的尋覓中,菜市場就是那個觸手可及且高性價比的元素。它在地理意義上是不折不扣的“附近”,人人能去、人人可去,且在那裏能鮮明感受到四季的變化,觸摸到生活的脈動,擁有真實的人情體驗。也許你不會判斷蔬菜的品質,討價還價也顯笨拙,但如此具體地處於生活中,就連那些與陌生人的聯結都讓你心生暖意與亮光。這些豐富的體驗和感受,激發出我們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幫助我們重新理解社會、認識世界。
由此看來,逛菜市場是小事,但也是件正經事。重建“附近”,需要更多像菜市場這樣的小的、現實的突破口。也許是一座社區公園,或是一場興趣集市,抑或是一間共享自習室,相信它將點亮更多生活之光,喚醒更多生命的活力。(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