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報銷、租房合同、就業求職、人際關係等生活常識是大學生獨立生活後必須面對的課題。此前,傅怡強老師在南京傳媒學院開設的《大學生生活指南》課程引發熱議。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來自163所高校的學生填寫的有效問卷1389份,結果顯示,89.27%受訪者認為高校有必要開設生活類常識課程,81.19%受訪者&&若學校開設相關課程,自己願意選修。
生活看似瑣碎、稀鬆平常,但也是一門學問。掌握“生活鑰匙”的大學生,不僅生活更有條理更有秩序,而且生活中煩惱與壓力可能也會比較小。而缺乏生活常識的學生則可能面臨更多的考驗,甚至要付出不菲的“學費”。
大學生在生活中遭遇的尷尬暴露出大學教育存在的一些現實短板。“近九成被訪大學生認為高校有必要開設生活類常識課程”的調查數據,體現出當代大學生對補齊生活常識教育短板的迫切訴求。問卷數據雖然不夠全面,但也折射出一些問題。
“被拔智齒才知報銷規則”“租房遇坑靠社交自救”,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真實反映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遠遠不能僅靠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解決。現行的教育模式偏重專業知識的教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存技能的培養。當大學生從象牙塔初入社會,面對勞動合同等實際問題時卻懵懵懂懂,這類知識的缺失可能會讓他們不知所措。正如傅怡強老師在課堂上講述的醫保談判故事,生活常識背後往往關聯着制度認知與公民素養。
實踐中的一些新型課程設置,反映出對構建多維育人空間的嘗試。在專業教育日益精細化的今天,生活常識課程的獨特價值愈發凸顯。傅老師通過 “如何乘坐高鐵”“醫保談判內幕”等教學內容實現了三重突破:其一搭建知識橋梁,將抽象的政策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指南;其二培育風險意識,通過真實案例教學規避職場陷阱;其三塑造價值觀念,在深度解析中培養正確的人生觀。這種“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接地氣”的模式恰恰是對“立德樹人”教育方針的生動詮釋。這類課程讓學生既學會了生存技能,又懂得珍惜時代紅利。
要使生活常識課真正落地生根,還需突破三大瓶頸:一是課程供給方面,可多借鑒南京傳媒學院的經驗,建立“理論+實操+案例”三位一體教學模式;二是師資建設上應引入校外專家、企業人力資源等實幹力量,同時也要培養具備生活教育能力的複合型教師;三是評價機制層面,需要創新考核方式,傳統的考試方式可能不適合這類課程,比如,學生可以寫學習心得或展示實踐成果等。甚至有同學建議:“能否像選修課一樣,把這類課程納入學分管理體系?”這些都值得高校認真考慮一下。
教育的本質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當我們欣喜於高新技術突飛猛進時,同樣不能忽視生活常識這個看似不起眼的技能。從南京傳媒學院的實踐可以看到,生活常識課不是簡單的技能培訓,而是貫通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的橋梁。期待更多高校以開放的姿態擁抱這門新的課程,期待生活常識課成為所有高校的標配,切實滿足大學生對這門課程以及對生活的熱愛。 (張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