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城市街頭的共享單車算是被低俗小廣告盯上了,從此前的粘貼紙質廣告“升級”成蓋戳與噴塗式,更加難處理。連日來,新京報記者走訪了多處商圈、學校、地鐵站、居民區周邊數十個共享單車集中停放區,發現成人服務、涉黃網址、代開發票等違法小廣告氾濫,很多共享單車都患上了“牛皮癬”。
作為解決出行“最後一公里”難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共享單車每天迎來送往,某種程度上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個窗口。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在一些城市的單車停放點,單車已經成為小廣告“牛皮癬”的新“宿主”。駕照銷分、住房公積金提取、黃色小網站……這些亂張貼、亂刻畫的小廣告東一張西一塊,簡直無孔不入、有礙觀瞻,十分影響出行體驗、城市美感。更重要的是,一些包含二維碼信息的小廣告還暗藏玄機,一旦用戶誤掃,可能面臨信息洩露風險,甚至掉入詐騙陷阱,其危害不容小覷。
相較於以往位置相對固定的“城市牛皮癬”,附着在共享單車上的小廣告呈現出隱蔽性、流動性更強,涉及主體更多等新特點。比如,張貼小廣告的人往往“來無影去無蹤”,管理者只能跟在後頭被動清理,有的廣告甚至在被清理完後又“捲土重來”。又如,二維碼小廣告所鏈結的&&註冊地多分屬不同地域,有的網站服務器註冊地甚至在國外,想要調查取證需要跨區域、多部門協調,成本高、取證難、查處難,這些都給城市治理帶來了新難題。
從現實來看,共享單車小廣告點多面廣的特性,也決定了整治小廣告是一場需要各方協同聯手的“持久戰”。對此,一方面,相關部門要統籌協調、加強監管,順藤摸瓜摸清並加大對背後利益團夥的處罰力度。另一方面,&&企業應積極履行主體責任,為防止小廣告張貼加大對車輛本身的技術改造;也可暢通投訴舉報通道,通過獎勵舉報、清理小廣告等方式,引導全民參與監督、治理,讓這些小廣告無法落地、無處容身。 (付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