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東來玉石風波日前有了階段性的進展。一面是許昌市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對胖東來玉石銷售的檢查結果——“平均毛利率不超過20%”“明碼標價,手續齊全”;一面是於東來邀請“柴懟懟”、宋清輝等一眾“黑粉”前來深入考察,努力自證清白。
這樣的“回懟”能否奏效仍有待觀察,網友們已經看到了“網絡碰瓷”的殺傷力。何為“網絡碰瓷”?這個詞最早用在網絡購物中,指的是惡意給予商品和服務差評,以此向商家索要錢財。而“柴懟懟”等一眾博主則更甚——他們信口開河,大肆攻擊抹黑企業,最終目的是蹭熱度、博眼球,借助碰瓷“起號”,從而更好地包裝自己。
嘗到了甜頭,就會有人樂此不疲。此前誰聽聞“柴懟懟”之流?如今他不僅把自己的名字炒作上了熱搜,還不忘推銷自家産品,急於尋求流量變現。從公開批評蜜雪冰城到胖東來,宋清輝也是頂着“經濟專家”的帽子亂評時事,高強度自我營銷。嘴上頭頭是道,心裏全是生意,缺乏證據的無理取鬧,明眼人自能辨別。
深入分析“碰瓷”者的心理,頗有一種“以小博大”的既視感:我作為個人賬號隨意發言,可以不在乎公眾形象,甚至可以走“黑紅”路線,你作為一家企業則不行。更何況,在網絡輿論場中,“出格”的言論、攻擊性的姿態往往更有辨識度,理性的聲音卻常常在曝光機制下被忽略,跟風看熱鬧者常有。這也導致自證清白的壓力往往落到企業這邊,如同《讓子彈飛》中六子吃粉的經典橋段,最終往往是吃力不討好。
我們提倡普通網民的輿論監督,然而監督是用事實説話,而非無根據、無厘頭地唱衰抹黑,越過了這條界限,就會轉化為“網絡碰瓷”的低劣手段。正如網友的諷刺:“損害了別人的名譽,把自己炒作出圈,難道還想藉&考察的名頭白吃白喝?企業需要‘慣着’這樣的流氓行徑嗎?”事實卻是,“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網絡“黑嘴”一句話帶來的傷害,民營企業卻要花費數倍的努力去修補。而部分賬號即便因造謠違規,卻仍能換個馬甲繼續炒作,持續污染輿論環境。這顯然不公平,因而需要監管力量的及時介入、激濁揚清。
聚焦個案,無論是在員工待遇、服務品質或是社會責任上,胖東來確實展現出了優秀的一面,也有了眾多擁躉者。然而從“紅內褲”事件到“胖都來”模仿再到玉石風波,也變相反映了一個網絡現象:越是出類拔萃,越要面臨風口浪尖。非理性的追捧也好,無厘頭的抹黑也罷,企業不該成為他人蹭流量、博眼球的受害者,“網絡碰瓷”當休矣。 (默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