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食物盲盒還是要多留一個心眼-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07 09:01:22
來源:廣州日報

對食物盲盒還是要多留一個心眼

字體:

  夜幕初垂,一些上班族走進麵包店,打開手機掃碼領取屬於自己的麵包盲盒。這些盲盒裏裝着前一天或當天剩下的經過保鮮處理的麵包,口感可能稍打一點折扣,價格卻只有原價的三分之一左右。(5月6日半月談公眾號)

  “15.9元開出原價近40元的網紅麵包”“19.9元吃出100元的幸福感”……打開社交&&,不少人分享着自己購買麵包盲盒的經歷。從本質上看,這種看似新鮮的模式其實就是折價銷售,相比普普通通貼上一個打折標籤,麵包盲盒為何能在年輕人中悄然走紅?

  價格實惠依然是很重要的原因。據報道,有不少麵包盲盒價格約為正價商品的3—5折。而除了這份“看得見的實惠”,“看不見的驚喜”也是其魅力所在。盲盒經濟的核心,從來不止於商品本身,更在於情緒價值的販賣。麵包盲盒亦然。消費者購買、拆盒的過程中,那種期待、好奇,或驚喜或小失落的情緒流動,本身就是一種低成本的“娛樂”體驗。與此同時,大家將自己的“拆盒Vlog”發布上網,與同好網友交流拆到自己心頭好的樂趣、討論還有哪家店值得去、分享自己為環保作出的貢獻,其實也收穫了與陌生人之間的情感聯結,不失為年輕群體構建輕量化社交關係的一種方式。

  進一步看,對於商家而言,進行資源整合、推出麵包盲盒等産品,既減少了浪費,為自身店舖增加了商品的“情緒觸點”、增加了營收,又能夠讓顧客買到不錯的商品,何樂而不為呢?往深了説,這種模式也為解決其他易腐食品的浪費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在年輕人逐步形成反浪費、理性消費觀的當下,如此模式可謂一舉多得。

  不過,一些潛在風險也不容忽視。譬如,如何保證臨期商品的安全性?如果有商家用盲盒清庫存卻模糊臨期標識,或者沒有進行嚴格的質量把控,就可能引發消費糾紛,甚至透支産品信譽。再如,如何在推出剩菜盲盒的同時保障正價商品的銷售量?盲盒商品便宜實惠、性價比高,那麼有部分消費者可能就不再購買正價商品了,利潤微薄的盲盒反而被哄搶。如何平衡這兩者,還需要商家多多思考。 (皇甫思逸)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