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山上一隻“機器狗”火遍全網。它身馱重物在陡峭山路上“健步如飛”,從山腳到山頂僅用了2小時。外交部副部長華春瑩在社交&&上發文為泰山“機器狗”點讚:“機器狗在雄偉的泰山上充當搬運工,科技造福人類。”
有人説科技的意義在此刻具象化了。在新質生産力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泰山“機器狗”只是信息技術與科技創新大發展下的“一個切面”,從實踐來看,隨着諸如雲計算、大數據、5G等技術日益推廣,新業態、新事物、新領域層出不窮。
“機器狗”以及一系列具有超強“工作能力”的具象智能單體的出現,在引人讚嘆的同時也引發了思考,面對人工智能對就業的衝擊,應該如何應對?事實上,科技進步帶來的生産方式的改變與躍升,最終會讓人們的生活更便利。歷史與現實早已反復證明了這一點,技術的進步會讓一些工作崗位被替代,但必然伴隨着新的就業機會産生。黑燈工廠裏,不再需要流水線上的工人,卻産生了機器人維修、調試、軟體管理等新崗位需求。
不可否認,曾幾何時,挑山工是泰山上一道特殊的風景線。但事實上,由於挑山工作過於辛苦,近些年也面臨年齡越來越大、從業人員越來越少的窘境。有數據顯示,至2018年已剩不足10人,“下一步物資誰來運”已成為這一崗位的新問題。無人出租車、自動售貨機、自動送貨車等機器人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産力率先在中國落地,解構和重建了一些目前現存的工作崗位。在此過程中,曾經“難於上青天”的工作,開始變得簡單;那些技術含量不高、重復性強的工作,也逐漸走向衰亡。大量勞動力被解放出來,投身到更具有創新價值的工作崗位上,這何嘗不是一次針對生産力的革新?
目前,我國正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持續在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上用力,力求發生動能之變、結構之變、質量之變。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趙志國介紹,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中國“燈塔工廠”總數已達72家,佔全球42%。我國在傳統製造業上的綜合性優勢,有望在AI時代進一步凸顯,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我們的生産生活方式,這是挑戰也是機遇。
科技是發展的利器,只有服務於人,才能行穩致遠。針對“機器狗”的探討,實質是探尋如何讓科技更好造福人類、服務於人。答案是既要勇於用新事物打破舊的生産生活方式,釋放新活力;又要加強管理與引導,為新事物匡正發展方向,引導科技創新回歸以人為本的初心使命。
為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發展新質生産力,促進産業升級的需要,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了《關於深化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首次將創新能力和勞動付出、技能水平並列提出,為産業工人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只需做好準備,擁抱變革,未來,新技術行業必將進一步開拓就業創業新空間。(趙劍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