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業別搞成“家長作業”-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19 08:47:03
來源:北京日報

學生作業別搞成“家長作業”

字體:

  春意漸濃,不少小學生家長又進入“找桑葉”模式。據悉,不少小學課程中都設有“動物的一生”內容,要求通過飼養並觀察蠶,了解蠶所經歷的各個時期及特點。然而,養蠶雖是給小學生的任務,實際上多成了家長的負擔。

  要求孩子養蠶,既傳授科學知識,也培養孩子責任心,還能融入生命倫理教育,出發點是好的。但從現實來看,由于涉及蠶寶寶的長期飼養,尋覓桑葉並非易事,也急壞了諸位家長們。有的尋遍小區邊邊角角,有的驅車幾十公里去郊區找,“家長半夜找桑葉”“桑樹被家長薅禿”等新聞屢見網端。

  滿城尋桑葉的爭議背後,是如此作業到底是在“教學生”還是“考家長”。如今不少學校的課外作業看似是延展課堂教學、鍛煉學生實操,實際上卻明顯超出孩子能力范疇,最後只能成了“家長作業”。于是乎,家長們春天找桑葉、秋天撿落葉,全年還得參與各種答題、打卡,孩子們反而只能在一旁“打醬油”。如此折騰,孩子能不能真正得到考驗和培養,恐怕要打個問號。而社會實踐作業一旦背離了初衷,不僅會徒增家長負擔,還會讓孩子養成過度依賴家長的惰性。

  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家校共育是關鍵一環。對有些事情,家長不該怕麻煩、有抵觸,但學校也應注意,能在校內完成的教學任務,盡量在校內完成;能讓學生自己完成的作業,盡量不讓家長幫忙。近年來,教育部多次強調不能把家長變成學校與老師的“助教”,這也意味著,實踐教育必須注重效率與方法,操作成本一旦超過合理區間,難免就會變味。

  如何最大限度避免“家長作業”?稍加換位思考,其實並非沒有最優解。以養蠶為例,大可不必強求每個學生獨立完成,不妨考慮以班級為單位,通過老師指導管理,集中在校內養蠶,輪流飼養照管,共同觀察變化。多考慮實際情況,多想變通之法,只要能達到既定教學目的,不一定非得給家長派任務。另一方面,家長也不應凡事大包大攬,更應該引導孩子充分發揮想像力,嘗試用替代、合作等不同方法解決問題,讓孩子在直面挑戰中不斷成長。

  在教育過程中,家庭與學校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為家長減負,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讓教育回歸本真。唯有相互理解,多多溝通,共同探索更為妥帖的教育方式,家校之間才能真正實現雙贏。(孫延安)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