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首都圖書館迎來112周年華誕。作為2025北京國際非遺周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城市圖書館推出首屆圖書館非遺學術交流推廣活動。活動為期兩天,以“典藏·守護·創生:非遺的未來圖景”為主題,探討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中的理論與實踐創新。
京津冀三地非遺領域專家、學者、代表性傳承人共同帶來非遺大師課、系列講座,並通過融合展覽、展演等多種活動形式,打造優質交流&&。
當天,非遺傳承人及文化機構向首都圖書館捐贈了珍貴的非遺作品,包括非遺傳承人田麗京繡作品《大吉》、唐晟煒郵票畫《梅蘭竹菊》、崔粲然毛猴作品《學習憲法》、任志國剪紙作品《北方民俗圖》等,涵蓋手工藝品、紙質文獻、數字資源等多種類型。這些贈品後續將陸續在北京城市圖書館非遺文獻館展出。
交流推廣活動還包括一場精心打造的非遺特色專場演出。展演薈萃京津冀三地特色非遺演藝項目,為讀者呈現了一場視聽盛宴。崑曲、管子、京東大鼓相映生輝,津派對口相聲、獨弦琴,以及蒙古族四胡、長調的草原風情,共同交織出一幅多元文化和諧共生的圖景。北京文化遺産研究中心主任王銘在不同節目之間穿插相關非遺知識講解,為觀眾打造出豐盛、緊湊、兼顧知識性與娛樂性的文化體驗。
此外,交流推廣活動同步推出“霜降尋味非遺好物”主題市集,精心搭建多個特色攤位,不但有全聚德烤鴨技藝、京繡、花絲鑲嵌等京城瑰寶,還有唐氏郵票畫、宮廷制香等津門絕藝,又有蔚縣剪紙、任氏泥塑等燕趙匠心。讀者可在其中盡情游賞,邂逅非遺好物。
另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傳統插花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梁勤璋將在北京城市圖書館開設傳統插花體驗工坊,面向全市招募體驗者,為整個非遺交流推廣活動“錦上添花”。
活動舉辦期間,參與者還可以欣賞北京城市圖書館非遺文獻館最新推出的“歲時歌,普天慶——傳統節日裏的非遺”主題展,聚焦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中華傳統節日,溯其源、述其俗、彰其遺,借助藝術化手段重品歲時意象,也可領略京津冀地區節慶類非遺項目的相關典籍30余種。展覽展期一年。
未來幾天,活動還將推出3場專業化的非遺學術系列講座。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院院長孫冬寧,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李勁松,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副秘書長、天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唐氏郵票畫”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唐晟煒新,將結合各自獨特的職業身份與思考,分別圍繞非遺系統性保護與策展、非遺記錄工作、差異化定位非遺産品等主題,展開深入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