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遺産探奇觀:體驗赤水丹霞生態旅游-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6 08:22:58
來源:新華社

自然遺産探奇觀:體驗赤水丹霞生態旅游

字體:

  十月的赤水河谷,秋高氣爽。走進世界自然遺産地貴州省赤水丹霞旅游區,赤水大瀑布瀑聲陣陣,響徹高山峽谷。

  國慶假期,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到這處貴州赤水境內最大的瀑布。站上觀景&,懸崖頂端的水流從丹霞赤壁傾瀉而下,水霧經陽光折射出絢爛彩虹,飛濺的水珠落在人們的臉頰,帶來山間獨有的清涼。

  10月3日,人們參觀游覽赤水大瀑布。新華社記者 駱飛 攝

  沿着緊貼崖壁的狹窄廊道拾階而上,人們陸續步入瀑布內側,體驗洞中觀瀑的奇景。身處瀑布之後,透過巨大水幕,眼前蒸騰的白色水霧與腳下延伸的赤色岩層交相輝映,岩層表面的紋路如水流般舒展蔓延。

  隨行的導游指着岩壁的層理結構介紹,赤水丹霞是我國青年早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為全國面積最大、發育最壯觀的丹霞地貌群,享有“赤水丹霞冠華夏”之譽。

  圖為10月4日拍攝的赤水丹霞地貌與瀑布、森林交相輝映。新華社記者 駱飛 攝

  一億多年前,這裡曾是內陸湖泊,泥沙與鐵質礦物沉積成紅色地層;後經地殼抬升,赤水河及其支流歷經千萬年切割侵蝕,終雕刻出如今的赤壁、峽谷與瀑布群。放眼赤水丹霞,赤紅色地貌點綴在原始森林、瀑布群與竹海之間,宛如紅寶石鑲嵌綠洲,構成世界罕見的綠色丹霞景觀。

  驅車前往燕子岩景區,沿途竹林從山腳蔓延至山頂,宛如走進“綠色海洋”。景區核心區,葉片如巨傘的桫欏引人駐足——這種距今約1.8億年的侏羅紀孑遺植物,與恐龍同生,被譽為“蕨類植物之王”。

  10月4日,游客在赤水丹霞旅游區·燕子岩給孩子講解“植物活化石”桫欏。新華社記者 駱飛 攝

  “以前只在課本裏見過‘植物活化石’,沒想到能在這兒見到鮮活的,而且它們被細緻地保護着,太難得。”一位游客説。

  為守護這份遠古遺存,貴州省還設立了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也是我國第一個以桫欏命名的自然保護區。

  這些年,為探究海拔與生態環境對桫欏生長的影響,保護區內還建立了多處桫欏物候學觀察點,研究人員約每10天記錄一次不同規格桫欏的發葉量、孢子生命周期、新葉生長節律及株高增量等數據。

  目前保護區內桫欏達4萬多株,保護區外有2萬餘株,總量近6.2萬株。30多年來,保護區已有效保護4000余種動植物資源,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更成為青少年研學的重要基地。

  獨特的地質地貌與良好的生態環境,讓赤水不僅成為“生態旅游+研學科普”融合勝地,更催生了多元旅游業態。在高達87米的燕子岩瀑布頂端,“燕穴崖畔咖啡”成了網紅打卡地。

  “聽着瀑布聲喝咖啡,抬頭就是丹霞崖壁,這種‘自然與休閒’的結合太愜意了。”來自貴陽的游客周佳佳邊拍視頻邊説,她想讓更多人看到這裡的生態之美。

  此外,赤水因地制宜招引投資主體打造的洞穴酒店,依天然丹霞洞穴而建,推窗可見竹海隨風起伏,沙沙聲不絕於耳。據酒店工作人員介紹,國慶假期,秉持“住在自然裏、不打擾自然”理念的酒店早已一房難求。

  圖為10月4日拍攝的山清水秀的赤水河谷。新華社記者 駱飛 攝

  作為貴州竹資源第一大縣,赤水現有竹林132.8萬畝。當地人不僅“居有竹”,更有“無竹不成席”的習俗,擅長就地取材的人們“以竹入菜”。其“全竹宴”既保留了生態特色,又帶動了周邊農戶增收。

  從厘清丹霞地貌的“前世今生”、守護桫欏等珍稀植物,到打造生態文旅業態、做好“竹文章”推動産業可持續發展,赤水積極探尋“保護自然”與“發展旅游”有機融合。如今,人們在體驗生態旅游時,也見證着世界自然遺産地正書寫着“生態美、百姓富”的雙贏答卷。(駱飛)

【糾錯】 【責任編輯:王碧姣 崔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