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銹的船錨做窗簾挂鉤,白色粗布船帆做投影幕布,舊船槳做床頭,桅桿做衣架,船梯做毛巾架,貝殼做裝飾燭&……“漁船開進茶園裏,民宿建在漁船上”的巧思常讓到訪游客驚嘆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袁敏 張鐘仁 王仁貴
在山東省日照市山海天度假區,久經風霜的老漁船內部,床、桌椅、茶具、廚具等“五臟俱全”,別有洞天。漁具老物件與現代創意結合,讓老船有了新生命。35條漁船跟着漁民老閆一起“上了岸”,他把報廢的漁船“搬”進茶園、山坡,改造成船塢民宿。
老閆説,要讓游客在改造後的民宿房間裏,體驗老漁民依船而憩的生活,在舊船甲板改裝的陽&上憑欄遠望、眺海聽濤,還能在茶藝連廊裏欣賞茶園美景、品嘗當季新茗。
漁民轉産、漁業轉型浪潮裏,日照市一批漁民離海向岸。
從風吹日曬、看天吃飯的漁民,到茶園民宿的負責人,發展理念的改變,讓老閆與海的故事成為當地人與生態和諧發展的具象呈現。從“靠海吃海”到“靠海興家”“靠海興業”,離海不棄海,但海的文章有了新內涵,也從中照見山海天乃至於日照市的文旅新形態。
從空中俯瞰茶園民宿(2025 年 8 月 5 日攝) 袁敏攝 / 本刊
漁船駛在回憶中
老閆本名閆早寧,當地吳家&村人。作為“漁三代”的他,曾經從事水産收購工作,現在成了山東雲過山丘文旅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經營着雲過山丘茶旅園等項目。
老閆改造的每條報廢船都有自己的名字,其中一條名為“大航海家”。翻開床頭擺放的《大航海家》傳記,裏面記錄着古今中外十余位知名航海家的故事。
在以漁為生的吳家&村,老漁船本身就是航海傳記。一條船陪伴漁民三四十年,承載着大半生的風風雨雨,船上一處不起眼的劃痕、松動或掉色,背後可能都蘊含着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小時候,老閆常聽長輩們念叨:“船是我們養家糊口的老夥計,也是我們的家人。”那時他還不理解這句話的涵義,直到自己第一次出海。
“茫茫黑夜,除了天全是海,風浪很大,人很渺小,熟悉而堅固的船是並肩戰鬥的戰友。只要船在,就有底氣、有安全感。”老閆回憶道,他漸漸明白,面對報廢即將被拖走拆解的老漁船,船長們為何戀戀不捨。
後來,老閆的父親進入水産公司,帶着14歲的老閆進城生活。老閆長大了,手頭的工作也做得有聲有色。可故鄉熙攘喧鬧的碼頭,漁船啟航的汽笛,船艙裏説不清是鮮還是腥的氣味,卻時常闖進他的夢……
“總覺得那裏才是自己的家。”2011年,37歲的老閆做出決定:帶着全家回村。
20多年斗轉星移,家鄉已經悄然改變。傳統漁業轉型升級,海洋牧場逐漸興起,單一漁業向三産聯動進發……政府招引大戶返鄉創業,帶領當地漁民轉産,生態産業攜手發展的理念逐漸取代“靠天吃飯、以漁為生”的單一手段,漁旅融合的農家樂成了村裏的新活計。
老閆和吳家&村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建起雲過山丘茶園。“聽海長大的茶”成為這裡的亮點。
漁船停靠茶園裏
“這船要報廢了,真捨不得。”一名老漁民説,“20多米長的木制漁船,可能是最後一批木船了,後續再拍(造)的船就是‘鐵疙瘩’了。”
“如何搶救這些只能駛在記憶中的老漁船?”一個創意在老閆腦中劃過:把老漁村文化和日照茶文化結合,將報廢漁船運到自家茶園。
説幹就幹,老閆回收了50條報廢的老漁船,將其中35條打造成民宿。從裝修理念、空間布局再到觀景角度,每一條船都獨一無二。
“有的保留了原始的復古氣息,有的安裝了現代的落地窗和茶室,還有的像一葉扁舟‘行駛’在茶園裏……條條漁船似一個個風格迥異的老漁民,各自講述着海上的光怪陸離。”一名來此選房的游客告訴記者。
無法改造的,老閆便“忍痛割愛”拆開老船木做成床或桌椅,拆下的零部件作為裝飾品為房間增添歲月氣息。生銹的船錨做窗簾挂鉤,白色粗布船帆做投影幕布,舊船槳做床頭,桅桿做衣架,船梯做毛巾架,貝殼做裝飾燭&……“漁船開進茶園裏,民宿建在漁船上”的巧思常讓到訪游客驚嘆。
漫步在園區,草地裏的雕塑是銹跡斑駁的老發動機,景觀墻由無數貝殼堆砌而成,遮陽的帷幔是廢舊船帆。老船美術館、百畝茶園、雲過茶社、漁業記憶博物館等地標則向游客講述着這座海邊小城的前世今生。
“園區初建的時候,我想建個漁業記憶博物館,讓被淘汰的老物件有個家。”老閆説。村民們聽説這事,紛紛將自己認為最珍貴的紀念品拿了出來。有的鄭重地遞來一個油紙袋,裏面是三層油紙仔細包裹着的航海日誌,有的送來一張上世紀80年代的船員證,有的把船上的浮漂也當成寶貝一併送來……“我們照單全收,沒有貴賤之分,它們都曾是老一代漁民視為珍寶之物。”老閆説。
老物件們有了家,老漁民們也時常“回家看看”,站在展櫃前重溫那段乘風破浪的時光。現在,園區吸納了十幾名老漁民,在除草、採茶、講解等新崗位上發光發熱。
“漁船”揚帆駛向“新藍海”
條條漁船上岸,一個個朝氣蓬勃的面龐返鄉創業,讓村子這條“大漁船”駛向發展的“新藍海”。
老閆的雲過山丘茶旅園已經建成集有機綠茶、船塢民宿、茶園大地藝術、漁業記憶博物館、藝術營地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園區,每年吸引近9萬名游客來此打卡。
一次,一名來游玩的孩子站在老漁船前,問老閆:“深海裏有風浪,有危險,漁民伯伯們為什麼要開着船往那裏去?”
老閆回答:“漁民伯伯們想給自己的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讓他們以後能走出漁村,不用再去&&&冒險。”
“那您怎麼走出漁村,又回來了?”孩子問。
老閆一愣,思索半晌後,他告訴孩子:“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奮斗方式。人們乘漁船出海、走出漁村務工,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我回來是為了把家鄉的小漁村建設得更美好。”
“那次對話讓我很感動。我希望孩子們都能知道老故事,了解家鄉的漁村文化,繼承這種開拓奮鬥的精神。將來他們走向四海,都能自豪地講起家鄉的故事,記得自己的根在哪,也把這份感動和力量帶給更多人。”老閆説。
老閆告訴記者,如今年輕一代傳承發展故鄉文化有了新花樣。他的兒子熱愛藝術,畢業後也選擇返鄉,正和其他同事們籌劃打造“東海夫人大地藝術區”新型度假綜合體,通過“藝術+産業”吸引更多年輕人甚至國際游客前來體驗。
“現在兒子的想法比我多,闖勁兒足。”老閆笑着説,眼裏滿是自豪。爺爺出海打魚,父親進城經商,兒子發揮創意投身藝術,變的是昔日小漁村人一代比一代更好的生活,不變的是駛向“深海”、駛向未來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