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時代的精品劇創作如何“突圍”?——2025電視劇導演大會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9 21:12:27
來源:新華網

變革時代的精品劇創作如何“突圍”?——2025電視劇導演大會觀察

字體:

  新華社杭州4月29日電(記者鄭可意、劉梓漪、劉澈)日前,2025電視劇導演大會在浙江寧波落下帷幕。以“擁抱時代,思變求精”為主題,本次大會吸引500余位行業從業者參會。

  圖為2025電視劇導演大會開幕式現場。新華社發

  從傳統上星劇到近年來勢頭強勁的微短劇,觀眾觀劇習慣、市場需求、&&規則都正經歷變革。電視劇創作如何更好貼合時代與人民群眾的需求,探索精品化之路?春夏之交,記者走進會場,聆聽業內人士的聲音。

  “創作的鐵鍬需要再深一些”

  業內人士認為,藝術形式的迭代與更新讓觀眾的選擇“遍地開花”,因此,創作上的求新求變迫在眉睫。

  中國視協編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著名編劇王小槍在現場給出生動比喻——“一部劇就是一趟列車,在這趟列車上每一節的車廂都可以下功夫。”他認為,無論劇情模式如何變化,優質創作始終依賴於編劇和導演的並肩戰鬥。

  中國視協編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著名編劇王小槍在會場致辭《給導演的一封信》。新華社記者 劉澈 攝

  騰訊在線視頻副總裁王娟&&,從行業的供給端來看,“精”已經成為劇集發展的趨勢。“《繁花》《山花爛漫時》《玫瑰的故事》《三體》《漫長的季節》等精品劇集已經證明:圍繞好故事不拘一格做精品,是值得我們全情投入的。”

  《2024年中國劇集報告》顯示,我國重大題材劇集在構建中國主流敘事話語體系方面逐漸成熟。例如,2024年開播的作品《西北歲月》在産業變革的浪潮中贏得了觀眾、守住了熒屏。

  在該作導演董亞春看來,創作者需懷着對歷史的敬畏之心,細細感受與揣摩人物所處的時代語境、尋找人物的生活細節、體驗人物的行為方式、捕捉人物的個性特徵、領略人物的精神氣質和人格魅力。

  “創作的鐵鍬需要再深一些。編劇和導演往人物的內心裏多走一層,作品裏的人物就能再多立體一面。”王小槍説。

  推動長短劇共生共榮

  當精品化成為常態,藝術正在走向多元共生。聚焦長劇創作之外,“微短劇”成為本屆大會反復出現的熱詞。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62億人,僅半年時間,微短劇獨立應用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從90分鐘上漲至101分鐘,已追平即時通訊;而傳統長劇也在回暖,截至2024年12月,長視頻用戶規模達7.52億人,大小屏融合互動實現較大增幅。

  導演安建&&,回顧中國電視劇史,單本劇、三集劇以及電視連續劇等各篇幅的電視劇作品曾百花齊放。如今市場又將目光再度投向短劇集,釋放出全新機遇。

  “長短劇良性競爭,既可以加速長劇突破創作瓶頸和固化形式,實現內容和形式的更新,也能夠帶領微短劇拓展題材,提升製作水準,增加其文化價值和藝術含量。”中國廣電聯合會副會長、電視劇導演指導委員會主任李京盛説,長短劇之間無需“一決勝負”,而是要在良性競爭中實現雙向突破、共生共榮。

  紅果短視頻總編輯樂力做《短劇的精品化進階》主題交流。新華社記者 劉澈 攝

  記者了解到,長短劇多元共存的市場正在形成。例如,現實題材微短劇《家裏家外》上線僅3天播放量就突破10億,讓觀眾看到了微短劇中的深度思考與時代價值。

  同時,長劇在加快劇情節奏、豐富反轉手法等方面不斷進步。據燈塔專業版《2025年第一季度劇集市場報告》,2025年第一季度上新的92部長劇集中,20集以下劇集新增5部,體現了其在節奏優化上的探索。

  共促電視劇行業健康發展

  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在會上&&,我國電視劇進入超高清時代,家庭超高清電視或將愈加普及。“業內的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帶來審美理念和實踐的革命,這也許會給電視行業帶來新的機遇。”

  多名業內專家提出,人們將迎來一個由“導演的想法”和“AI的算法”共同結合完成創作的時代。然而,人類的感性經驗與審美能力仍至關重要。

  “電視創作者決不能忽略科技,但也不要放大科技而忽視了‘人’的作用。”中國廣電聯合會電視劇導演委員會理事、副秘書長林楠説。

  與此同時,多位專家指出,應促進長劇與微短劇間的人才流動,讓精品短劇為初入影視行業的從業者鋪設“進階之路”。

  中國廣電聯合會電視劇導演委員會會長鄭曉龍在會上發言。新華社記者 劉梓漪 攝

  中國廣電聯合會電視劇導演委員會會長鄭曉龍&&,面對變革與挑戰,電視劇導演委員會未來將繼續舉辦行業發展論壇,聚焦傳播力提升、短劇規範化發展等議題,並搭建導演技術服務&&,共同提高業內創作水平。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