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
起源於印度,東漢時傳入中國
後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

古塔有什麼看點?
為什麼有的古塔可以登臨
有的卻建成實心的?
塔內“藏寶”通常在何處?

在寧夏境內
保存着多座風格各異的西夏古塔
它們既有中原唐宋古塔之風
又有遼、金古塔之韻
“寧夏境內的西夏古塔包含了各種風格,
就像是小型的‘中國古塔博物館’”
原寧夏文物局局長、古塔研究專家雷潤澤説

20世紀80年代
寧夏考古工作者在賀蘭山深處的拜寺溝
發現了一座殘高三十多米的古塔
塔身表層彩繪日月、獸面、流蘇等內容
底座為四方形,簡潔、渾厚、雄健
每級塔身高度、寬度自下而上逐級遞減
塔檐層數多而密
是具有鮮明唐代風格的密檐式塔
稱為拜寺溝方塔
其第三、第十、第十二層構築了塔心室
其餘各層都為實心,不可登臨
遺憾的是,拜寺溝方塔於1990年被損毀
在一片廢墟中
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以榫卯結構相連
從底部直通塔頂的塔心木柱
根據塔心木柱上的墨書題記
得知方塔始建於西夏惠宗大安二年
距今有近千年歷史
方塔天宮內“藏寶”驚人
包括西夏文翻譯的佛經
《吉祥遍至口和本續》
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
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實物
將中國木活字的發明和使用時間
從元代提早到宋代
並將西夏文字、吐蕃佛教文化
以及中原印刷術完美結合
是我國古代各族人民文化交融的歷史見證
天宮中還藏有一本漢文詩集
以《冬至》《重陽》《上元》等為詩名
説明西夏雖由党項人建立
但其民俗與中原地區並無太大差別
印證了西夏學習中原先進文化的史實
也反映了兩宋時期各民族文化交融盛景

在寧夏賀蘭縣潘昶鄉紅星村
坐落着殘高不足30米的西夏宏佛塔
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面三層是可登臨的八角樓閣式塔
其上承托着完整的覆缽式塔
是國內罕見的複合變體磚塔類型
搶救性保護修復宏佛塔時
專家在其天宮中發現大量珍貴文物
天宮面積雖不大
卻貯藏着2000多塊西夏文雕版
分為大、中、小三號字體

還有大量高水準彩繪泥塑像
畫幅較為完整的唐卡、絹畫
造型優美、雕工細膩的彩繪木雕
西夏文書《番漢合時掌中珠》殘頁等
這批珍貴文物
被評為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兩宋時期流行八角密檐塔
同時期的遼、金所建古塔
多為不可登臨的實心塔
宋朝則更青睞可登臨遠眺的空心塔
西夏建立的賀蘭山拜寺口雙塔
皆是十三級八角密檐式空心磚塔
頂部是覆缽式結構

西塔塔剎中發現一批珍貴文物
包括錢幣、鎏金銅塑佛像
彩繪木雕花瓶、唐卡
彩繪木桌和木椅、絹紙花等

在銀川市內
迄今還屹立着64.5米高的承天寺塔
它最初由西夏太后沒藏氏主持修建
明、清又經歷重修
距今已近千年
登臨其上
富饒美麗的銀川平原盡收眼底

寧夏青銅峽市的一百零八塔
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坐落在黃河岸邊
始建於西夏
元、明、清三代數次修葺
最初是土坯砌築,遍身粉粧彩繪
後代以青磚砌築加固
出土西夏磚雕佛像、彩繪泥塑等文物
古塔是歷史無言的見證者
藏着無數奧秘等待世人探尋
新華社寧夏分社塞上工作室
出品
記者:馬思嘉、艾福梅、馮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