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筆墨為刃,薪火為燈:《勝利與和平》如何重塑經典閱讀的時代價值-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5 11:03:03
來源:新華網

書評 | 筆墨為刃,薪火為燈:《勝利與和平》如何重塑經典閱讀的時代價值

字體:

  文/人民美術出版社 張書云

  近日,《勝利與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80周年連環畫典藏》首發儀式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這套由人民美術出版社聯合上海人美、天津人美、遼寧美術、河北美術共同打造的80冊連環畫巨著,承載着三代人的集體記憶,不僅成為上海書展的焦點文化事件,更在出版界與文化圈引發廣泛關注,掀起了全民重溫經典的文化熱潮。

  當數字化閱讀日益碎片化的當下,這套圖書卻以“老樹新花”的姿態打破了人們對傳統出版物的認知,其背後,是知識傳播方式的迭代、藝術價值的再發現與出版生態的深層變革,為我們思考文化傳承與時代發展的關係提供了生動樣本。

  《勝利與和平》在裝幀設計上分為“一大套、十小套”。“一大套”由兩個精緻的紙質長方形手提箱組成,包含了《勝利與和平》完整的80冊圖書。

  知識可以這麼學:當連環畫成為“大思政課”的生動注腳

  新中國成立之初,社會百廢待興,民眾文盲率高,文化普及工作面臨巨大挑戰。在此背景下,連環畫因“大人孩子都愛看”自身的獨特優勢,成為文化建設領域的關鍵力量。而今,連環畫的普及價值,在《勝利與和平》的出版中得到了跨越時代的呼應。這套精選61部經典作品的連環畫典藏,將15場經典戰役、25位英雄傳奇與40冊文學經典熔於一爐,構建起一套完整的“文史政”三維閱讀矩陣,與當今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新時代背景下“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的理念不謀而合。以藝術為筆,以歷史為墨,這套書將厚重的抗戰史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通過一幅幅生動畫面鋪陳開來,打破了年齡與知識層次的壁壘,讓不同受眾都能從中汲取精神養分,以鮮活的文化載體踐行着思政教育融入大眾、啟迪心靈的深刻內涵 。

  按照不同主題組合在一起並塑封為“十小套”,每個小套係中有6冊至11冊圖書不等,讀者可以按照需求選擇自己喜歡的主題購買。

  在北京市某小區,三年級學生藍藍暑假里正通過《小英雄雨來》的連環畫片段閱讀愛國主義故事,畫面中雨來躍入還鄉河的動態線條讓文字描述變得可觸可感;而藍藍的姐姐安琪酷愛歷史,《諾曼底登陸》中鋼刀般凌厲的浪花筆觸,讓她直觀理解了這場戰役的殘酷與壯烈。這種“讀圖學史”的創新方式,恰與教育部統編教材改革方向高度契合——名著篇緊扣語文課標要求,戰史篇對應歷史課標核心內容,英雄篇則精準對接思想政治課標,形成了“讀一冊抵三科”的高效學習閉環。正如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李紅強所言:“我們推動連環畫從童年記憶變為全民可讀的歷史載體,讓紅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真正扎根。”

《小英雄雨來》內頁

《諾曼底登陸》內頁

  這種教育價值的實現,延續了新中國連環畫出版的優良傳統。20世紀50年代,正是在“小人書普及文化知識”的指導思想下,連環畫成為掃盲運動的重要工具,僅1951年全國連環畫發行量就突破億冊。如今《勝利與和平》延續這一精神,通過32開疏朗開本、彩色腳本、新增歷史背景前言等現代設計,讓傳統藝術形式更適配當代閱讀習慣。北京第一師範附屬小學校長狄永傑在實踐中感受到,將《狼牙山五壯士》連環畫納入思政課教學後,學生的歷史認同感測試得分提升了37%,這種“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正是“大思政課”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

《狼牙山五壯士》內頁

  經典從不因歲月褪色:在圖像氾濫時代重尋藝術初心

  當數字化時代的圖片市場陷入“速食化”“同質化”的困境,《勝利與和平》中老連環畫的藝術品質反而愈發凸顯其穿越時空的生命力。著名連環畫家沈堯伊為創作《白馬》深入部隊與戰馬同吃同住五年,他自述,那根飄揚的衣襟線條裏“藏着馬蹄踏碎石板路的聲音,藏着風馳電掣的節奏感”;20世紀80年代聞名遐邇的連環畫家胡博綜創作連環畫《東進東進》,徒步蘇北戰場舊址,用流動的線描再現陳毅元帥那力挽狂瀾的精氣神;同時代長於外國題材黑白畫法的畫家黃英浩以木板蘸墨技法,讓諾曼底登陸的浪花如鋼刀劈面而來。這些傾注心血的創作,與當下某些粗製濫造的快餐式圖像形成鮮明對比。

《白馬》內頁

《東進東進》內頁

  《勝利與和平》精選的作品時間跨度從1944年到2024年,最早的《黑土子的故事》由魯藝美術家沃渣在抗戰烽火中完成,最新的《四世同堂》連環畫則於2024年剛剛出版。這些作品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正在於其“內容為王”的創作堅守:選題上突出史詩性與文學性,既收錄《雁翎隊》等英雄敘事,又包含《野火春風鬥古城》等文學名著改編;藝術上追求創新性,融合版畫、白描等多種技法。這些作品以獨特的藝術品質載入新中國美術史冊,它們的價值從不因時間流逝而衰減。

  在上海書城的簽售會上,一位00後讀者拿着《東進東進》感慨:“這些畫面比手機上的短視頻更有衝擊力。”這種感受源於經典作品的創作誠意——每幅畫都經過史料考據與生活體驗的雙重淬煉。黃英浩為還原諾曼底戰場研讀數百張歷史照片,他坦言:“翔實的史料考據本身就是另一場艱苦卓絕的‘戰役’”;胡博綜為了捕捉真實的戰爭氣息,曾徒步穿越昔日的平原戰場舊址,用腳步丈量歷史。成長於東北大地的畫家趙奇,為真實再現楊靖宇將軍在林海雪原中艱苦卓絕的鬥爭場景,先後十余次奔赴吉林通化、白山等地的抗聯遺址走訪,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嚴寒中實地感受林海雪原的蒼茫與酷寒,他坦言“將軍啃過的樹皮、穿過的破棉絮,細節不能有絲毫虛構。”正是這種對歷史細節的極致追求,讓英雄形象在畫面中直抵人心。這種“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的創作態度,正是當下圖像市場中最稀缺的品質。當快消式圖像充斥屏幕,這些老連環畫反而以其永恒的藝術魅力,為當代人提供了一處安放審美沉思的精神家園。

《靖宇不死》內頁

  抱團取暖不是權宜之計:出版業破局的協同創新之道

  在實體出版面臨數字化衝擊的“寒冬”中,《勝利與和平》的成功為行業提供了一條突圍路徑——五家專業美術出版社打破地域壁壘,以“優中選優”的標準整合資源,開創了“國家隊+地方隊”的協同創新模式。人民美術出版社貢獻33冊核心作品,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提供10冊,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河北美術出版社各提供13冊,遼寧美術出版社提供11冊。這種“抱團取暖”不是簡單的資源拼湊,而是一次深度的文化共創。

  中國出版集團黨組成員臧永清將其概括為“大出版觀、大文化觀和大融合觀”的實踐:“我們不是在做加法,而是通過資源重組實現乘法效應。”這套書的選題策劃歷時三年,各社不僅開放了壓箱底的鎮社之寶,更在編輯流程中實現標準統一——新增的前言將單部作品置於宏大歷史背景解讀,開本升級與裝幀設計兼顧藝術性與實用性,甚至連書脊顏色都統一為紅色(戰史篇)、綠色(英雄篇)、黃色(名著篇)以便讀者區分。這種標準化與個性化的平衡,展現了聯合出版的高階智慧。

  更具創新性的是“紙電融合”的傳播策略:線下通過新華書店設立主題展陳,向中小學定向推廣;線上將於9月推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藏品,為每幅畫作賦予唯一數字身份。人民美術出版社與浙江省文化産業投資集團構建的“文化IP+數字生態”體系,打通了從傳統出版到數字生産的全鏈路。這種創新不僅讓這套書在首發當月就銷量劇增,更探索出紅色文化在數字時代的傳播新路徑。正如上海新華傳媒副總裁陳榕所言:“當紅色血脈傳承者與數字技術創新者攜手,出版業的寒冬終將迎來春天。”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小人書普及文化”的國家文化戰略遠見,到新時代“善用大思政課”的教育創新指引,連環畫這一藝術形式始終在時代變革中扮演着文化傳播的重要角色。《勝利與和平》的出版熱潮證明:真正的經典從不畏懼時間考驗,優質的內容永遠擁有破圈的力量,而開放協同的出版生態才能孕育傳世之作。當80冊連環畫在讀者手中流轉,傳遞的不僅是抗戰歷史的壯闊記憶,更是一種穿越80年時空的文化自信 ——在筆墨勾勒的英雄群像中,在紙張承載的精神譜系裏,我們終將讀懂:勝利需要銘記,和平需要守護,而那些凝結着智慧與心血的文化經典,永遠是照亮民族前行的精神火炬。

【糾錯】 【責任編輯:李世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