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高校法律人才培養路徑探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7 17:37:35
來源:新華網

新媒體時代高校法律人才培養路徑探究

字體: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廣度與深度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興技術不斷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法律行業也不例外。從在線法律諮詢&&的興起,到智能合約在商業領域的應用,再到司法大數據輔助案件審判,新媒體技術正重塑着法律實踐的形態。在此背景下,高校作為法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順應時代潮流,對傳統培養模式進行創新,以滿足社會對新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培養既精通法律專業知識,又能熟練運用新媒體技術解決法律問題的複合型人才,不僅是高校應對時代挑戰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我國法治建設邁向新高度的重要保障。​

  新媒體時代高校法律人才培養的價值意蘊

  在新媒體時代,培養高校法律人才具有深遠意義。一方面,這有助於填補新型法律領域的人才缺口,為網絡空間治理、數據安全保護、人工智能監管等新興法律事務提供專業支持,推動法律體系與技術發展同步完善。另一方面,高素質的複合型法律人才能夠利用新媒體技術,創新普法形式,提升全民法治意識,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此外,此類人才還可為國際法律事務提供智力支持,助力我國在全球數字治理規則制定中爭取話語權,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為法治中國建設和全球法治文明進步貢獻力量。

  新媒體時代高校法律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

  課程內容改革​。傳統法律課程體系側重於對法律條文的解讀與法學理論的傳授,在新媒體時代已顯露出一定的局限性。高校應與時俱進,優化課程內容。一方面,增設與新媒體技術緊密相關的法律課程,如網絡法、數據保護法、人工智能法等,使學生深入了解新興技術背後的法律規制。例如,網絡法課程可涵蓋網絡侵權、網絡犯罪、網絡監管等內容,讓學生明晰在虛擬網絡空間中的權利與義務邊界。另一方面,對既有課程進行數字化升級。以合同法教學為例,可引入電子合同簽訂、區塊鏈存證等數字化場景,分析其中的法律風險與合規要點,將新媒體元素有機融入傳統法律知識體系,使課程內容更貼合實際法律實踐。同時,注重跨學科知識的融合,鼓勵學生選修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傳播學等相關學科課程,拓寬知識視野,培養其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式創新​。新媒體技術為教學方式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首先,運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打破時空限制。線上,利用慕課、學堂在線等&&,讓學生自主學習基礎法律知識,觀看名師授課視頻;線下,組織案例研討、模擬法庭等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將線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案例分析。例如,在模擬法庭中,學生可借助新媒體工具收集證據資料、製作演示文稿,模擬真實庭審中的證據展示環節,提升實踐操作能力。其次,引入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創設沉浸式教學情境。通過構建虛擬法律場景,如虛擬法庭、虛擬仲裁庭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法律程序的運行,增強學習的趣味性與參與度。此外,開展項目式學習,以真實的新媒體法律項目為載體,讓學生在團隊協作中完成從法律調研、方案制定到執行的全過程,培養其創新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新媒體時代,高校需打造一支具備新媒體素養的法律師資隊伍。一方面,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訓,定期組織新媒體技術應用培訓課程,邀請行業專家分享新媒體在法律領域的最新應用案例,提升教師運用新媒體工具開展教學與研究的能力。例如,培訓教師掌握法律數據分析軟體的使用,使其能夠運用大數據對法律案例進行統計分析,為教學與科研提供數據支持。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具有新媒體技術背景的法律專業人才,充實師資隊伍。這類教師既懂法律又熟悉新媒體技術,能夠在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將兩者結合。同時,鼓勵教師與法律實務部門開展合作,參與新媒體相關法律案件的處理,積累實踐經驗,將實踐中的新問題、新方法引入課堂教學,提升教學內容的時效性與實用性。​

  協同&&搭建​。搭建協同&&是整合各方資源、提升法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高校應加強與法律實務部門、新媒體企業的合作。與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建立實習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真實法律案件的機會,使其在實踐中加深對法律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例如,學生可在實習基地參與新媒體相關案件的辦理,了解司法機關在處理網絡糾紛、電子證據採信等方面的實踐操作。與新媒體企業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或研究中心,開展産學研合作項目。通力合作,高校可及時了解行業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向;企業可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解決新媒體發展中的法律難題。此外,還可搭建校際交流&&,促進不同高校之間在新媒體法律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分享與資源共享,共同推動法律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

  新媒體時代為高校法律人才培養帶來了機遇與挑戰。通過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式創新、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協同&&搭建等多方面舉措,高校能夠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新型法律人才。這些人才不僅具備紮實的法律專業素養,還能熟練運用新媒體技術,在未來的法律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我國法治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在未來的發展中,高校應持續關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動態,不斷優化人才培養路徑,為社會輸送更多優秀的法律人才,助力我國在新媒體時代的法治進程穩步推進。(作者:王有糧,四川大學法學院;楊大明,桂林師範學院美術系)

  【基金項目:】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習近平法治思想教學體系建設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G2021-15)

  

【糾錯】 【責任編輯:趙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