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法治教育要科學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全方位增強法治素養。
一是推進教育內容“三融”,提升法治教育質效。基於數字時代背景,推進教育內容“三融”是大學生法治教育精準化、個性化的核心路徑,融合過程既要扎根當下,又要鏈結傳統,更要貼合學生專業場景。第一“融”,融的是中國社會法治現狀,此時要依託大數據技術捕捉大學生法治認知弱點。例如,利用互聯網輿情分析工具追蹤校園論壇、社交媒體中大學生關注的數字版權保護、校園糾紛解決等法治熱點,將其轉化為教學案例,抽象法律條文與鮮活社會現實形成呼應,切實增強法治教育的時代感。在此基礎上的第二“融”,重視利用數字技術激活中華優秀法治文化資源,即高校需借助大數據篩選民惟邦本、德主刑輔等適配性強的傳統法治思想,再將《唐律疏議》中的契約精神、明清鄉規民約中的治理智慧等內容,以動畫、交互式圖表等形式嵌入線上課程,讓法治教育更具歷史厚度。除此之外的第三個“融”,強調的是“融入專業特色”,開發“專業+法治”融合課程模塊,構建跨學科法治教育體系,最大程度將法治教育從通識課延伸至專業課堂,讓學生在熟悉的專業語境中理解法治價值。
二是加強教育形式“三聯”,突破傳統教育壁壘。教育形式“三聯”的核心,在於利用數字技術打破時空與主體界限,構建多維度協同的法治教育生態。首先,要發揮數字技術的跨學段銜接作用,夯實法治教育根基,即關注“聯”通大中小學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具體可依託虛擬現實技術搭建跨學段虛擬教研室,組織大中小學教師開展在線集體備課,針對不同學段學生認知特點設計梯度化教學方案;同時,利用雲端&&共享優質課件、模擬法庭視頻等資源,推動小學生“法治啟蒙”、中學生“案例分析”與大學生“深度研討”的有機銜接。在縱向貫通的基礎上,第二步的“聯”,搭建線上線下交互橋梁,將法治教育延伸至社會場域。例如,鼓勵學生參與依託數字工具組織的模擬立法建言、在線旁聽庭審等活動;同時,聯動法治宣傳部門開展“雲普法”直播,讓學生直觀感受法治運行的實踐邏輯。隨後的“聯”,是構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最終落點。該階段,應重視“聯”合學校、企業、社會組織,整合企業合規案例、社會組織公益普法項目等資源,構建法治教育數字資源庫;同時,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模擬企業合規審查、社區糾紛調解等場景,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理解多元主體的法治責任,最終形成“校內+校外”協同育人閉環。
三是拓展法治教育時空,促進資源開放共享。在大學生法治教育過程中,數字技術的應用價值不僅在於拓寬教育的覆蓋範圍,更在於結合場域拓展、資源盤活,實現教育深度的同步提升。以空間維度為例,依託數字技術,可構建“雲端+線下”融合的教育場域,如利用社交&&推送法治微課程、法律知識問答,讓學生能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同時,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法治教育元宇宙”,模擬立法聽證、法庭辯論等場景。而從時間維度上看,數字技術的有效應用實現了教育資源的永久存儲與動態更新。例如,建立法治教育數字資源庫,收錄不同時期的法律條文演變、經典案例解析、名家講座視頻等內容,供學生按需檢索學習。此外,高校依託國家智慧教育&&,整合各類法治精品課程、科研成果,不僅可以形成“優質資源人人可及”的格局,還能推動跨區域、跨校際的資源流動,最終實現教育廣度與深度的雙重提升。
四是強化教師“技教融合”,創新教育教學環節。教師“技教融合”能力是數字時代法治教育創新的關鍵,其提升需要從能力建設入手,逐步延伸至教學與研究環節的重構,最終實現教育模式從“單向灌輸”向“雙向互動”的轉型。在教師能力建設上,需做好兩項工作。一方面,實施專項培訓,提升教師運用大數據分析學生學習行為、AI生成個性化教案的能力,如利用課堂互動數據調整教學節奏;另一方面,培養教師在海量信息中篩選優質資源的能力,引導其識別網絡中錯誤法治觀點,幫助學生避免陷入“信息繭房”。基於教師能力的提升,還需以數字技術賦能教學質量的提升,過程中需完善“教+研”環節。圍繞“數字時代的權利保護”等主題,利用網絡問卷、輿情分析等方法收集數據,提升教育的思想深度與學術性。隨後,進入“學+練”環節。該階段需依託數字技術實現精準教學,具體可結合學習管理系統記錄學生的課程參與度、作業完成質量等數據,生成個性化學習報告,為教師提供指導依據;同時,開發在線模擬測試題庫,結合學生專業特點設計情境化試題,促使學生在實踐演練中鞏固知識,最終實現從“學會”到“會用”的轉變。(作者:熊胤,四川師範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