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浙西千島湖碧波如鏡,金黃、淺紅、深綠交織的森林將島嶼山色盡染;浙南楠溪江清流潺潺,沿江村民在岸邊浣衣洗菜;浙北苕溪蘆花搖曳,漫步綠道可體驗田園牧歌式的寧靜氛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浙江的生態文明實踐成果斐然。
作為全國最早探索生態補償機制的省份之一,浙江在前期探索試點基礎上,於2005年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涵蓋水、氣、林、土等多個生態環境領域。20年來,浙江不斷深化制度創新、拓展補償範圍、完善多元機制,走出了一條以生態補償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綠色共富的“浙江路徑”。

在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拍攝的錢塘江源頭河——馬金溪沿岸金星村。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制度築基:從單點突破到系統集成
清晨的錢塘江源頭,衢州市開化縣護林員劉聯富踏着晨露開始巡山。他手持智能終端,沿着管護責任區中的既定路線前行,實時上傳着公益林的生長數據。“我管護了2000多畝林子,每年能有1萬多元護林收入。”劉聯富説。
按照生態省建設部署,2005年浙江&&《關於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明確多渠道多形式支持江河水系源頭地區、重要生態功能區和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也就從當年起,浙江省財政廳啟動錢塘江源頭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省級專項補助,對淳安、開化、江山等上游地區實行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補助,用於區域內生態建設、産業結構調整等工作。
此後,浙江不斷完善頂層設計,生態補償機制逐步走向規範化、體系化。

晨曦中的衢州市開化縣金星村景色。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範圍不斷擴大。從錢塘江流域擴展到全省八大水系,從單一的水環境補償,擴展到森林、海洋、濕地、耕地等重點領域,並逐步建立起基於水質改善、污染減排、生態服務功能提升等結果的補償資金分配體系,體現“誰保護、誰受益,誰改善、誰得益”的導向。
——方式日益豐富。在資金補償為主的基礎上,探索發展對口協作、産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多元化補償方式。例如,杭州市與衢州市建立了山海協作機制,下游的杭州不僅提供資金支持,還引導項目、技術、人才向位於上游的衢州流動。
——體系持續擴容。浙江的生態補償機制並非孤立運行,而是嵌入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整體布局中。2012年,在財政部、原環保部的指導下,浙皖兩省建立全國首個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新安江模式”,後來在30個跨省份流域、24個省份推開,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制度的重大創新;2017年,浙江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全省的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目前納入實施範圍的省內46個斷面已全部簽訂補償協議;2020年,《浙江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明確將生態補償納入法治軌道。
機制創新:從政府買單到多元共擔
隨着實踐的深入,浙江意識到僅靠政府財政投入,補償力度和可持續性有限。必須引入市場機制,撬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
一場關於“水權”的改革在義烏和東陽之間發生。“世界超市”義烏水資源相對緊缺,而與之一江之鄰的東陽市,水資源較為豐富。經過協商,義烏以兩億元資金,一次性買斷了東陽市橫錦水庫部分水資源的永久使用權。
這是中國首例跨城市的水權交易,開創了水資源市場化配置的先河,也是生態價值市場化補償的一次大膽嘗試。
在浙江,這樣的創新案例層出不窮。
麗水市積極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率先開展GEP(生態系統生産總值)核算,嘗試將“綠水青山”量化為具體的價值“數字”,為生態補償提供了更科學的依據。當地推出的“生態貸”“GEP貸”等金融産品,讓良好生態成為可以質押的資産,拓寬了生態保護者的融資渠道。
湖州安吉縣將礦業權出讓及礦資收益、國有土地使用權及工業用地使用權出讓金等資源開發使用收入,作為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的重要來源,並鼓勵社會資本和社會公眾積極參與。
杭州市余杭區整合生態保護協會、公益基金會、金融機構和村集體等多方力量,試點推出水基金信託,以信託合同的方式約定利益分配,建立市場化、多元化、可持續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從政府主導到市場發力,從“輸血式”補償到“造血式”共贏,浙江的生態補償機制不斷迭代升級,路徑越走越寬。
效益外溢:從生態紅利到共富動能
生態補償機制的社會效益持續放大外溢,無論是地方積極探索的“自選動作”,還是跨省域生態保護合作,都以互利共贏為目標,找到了將生態紅利轉變為共富動能的綠色發展路徑。
位於安吉縣西北的夏陽村為加強對村裏夏陽溪環境的保護,與上游安徽盧村鄉等三個村簽訂了全國首個村級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夏陽村根據三個村的生態環境保護情況給予資金補償。
“協議簽訂後,上游的垃圾‘斷崖式’減少,現在夏陽溪的水質部分已經達到了二類水標準。”夏陽村黨支部書記鮑鑫介紹,僅過了一年,三個村積極合作通過考核,分別領到了15萬元、10萬元、5萬元,共計30萬元的資金補償。
而擁有好山好水的夏陽村也“煥新顏”成了網紅村,長三角露營愛好者紛至沓來,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從2020年的8萬元增加至2024年的300萬元,同時帶動周邊村年增收20萬元以上。
圍繞跨越浙皖兩省的河流新安江,2012年開啟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接續至今。2023年6月,浙皖聯合簽署《共同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協議》,開啟了新一輪生態補償機制試點。
浙江省財政廳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處負責人介紹,相比以往幾輪補償機制,這次試點最大的變化在於進一步深化産業與人才補償,構建産業與人才補償指數,作為補償資金的分配依據。“從曾經的‘對賭’到如今的‘共建’,這項開全國先河的補償機制提檔升級,將在共保共治、共富共享上謀求高質量發展。”
水頭江尾盡開顏,不僅因山水之美,更因制度之善、治理之智、民心之悅。從公益林分類補償到跨區域流域協作,從政府主導到市場驅動,從資金補貼到價值轉化,浙江構建的全鏈條生態補償機制,讓生態優勢加速轉化為經濟優勢、民生優勢、競爭優勢,用實踐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真理力量。(記者 黃 筱 許舜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