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臨滄茶,品出獨特回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5 09:37:3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一杯臨滄茶,品出獨特回甘

字體:

  一片茶葉,承載着一段抗戰傳奇;一縷茶香,浸潤着鄉村振興的脈絡;一杯清茶,映照出邊疆百姓在茶文旅融合下的嶄新生活。

在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拍攝的雲海茶園。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雲南臨滄是我國重要的茶葉産區。中國每三杯普洱茶中就有一杯來自臨滄,每五杯紅茶中也有一杯源自這裡。在臨滄,茶葉不僅僅是帶動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富民産業,也是一種流淌在生活裏的禮儀,連接古今的綠色血脈,更承載着一段揮之不去的家國記憶。

  歷史迴響:茶香裏的家國情懷

  1938年秋,抗戰烽火席捲中國。隨着東部沿海主要茶産區淪陷,傳統的茶葉出口渠道被切斷。茶葉,這一中國傳統的出口産品,對於換取外匯、購置軍需物資至關重要。

  同年11月,著名茶葉專家馮紹裘幾經周折到達順寧縣(今臨滄市鳳慶縣)。時值秋末冬初,他卻驚喜地發現當地茶樹成片,茶葉肥厚。

  這位國內有名的制茶技師,決心以祁門紅茶工藝為藍本,親手採摘“一芽二葉”試製紅茶。

  試製的紅茶樣品滿盤金色黃毫,湯色紅濃明亮,香味濃郁,為國內其他地區小葉種紅茶所未見。

  樣品寄往香港茶市,被譽為“紅茶中之上品”。馮紹裘起初將其命名為“雲紅”,後根據雲南省茶葉公司提議,最終定名“滇紅”。

  試製成功只是第一步。當時由於交通閉塞,制茶設備需在大理拆卸成零件,由馬幫馱運到順寧,耗時良久。

  為了早日投産,馮紹裘等人土法上馬,研發了人力手推木質揉茶桶、腳踏烘茶機等設備。

  1939年,首批500擔滇紅茶經香港遠銷至英國,以形美色艷、香高味濃轟動國際市場,創下每磅800便士的價格紀錄。

  滇紅茶的出口創匯,為抗戰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戰爭期間,中國獲得了同盟國的援助,但需以農産品作擔保。滇紅茶出口所得,被用於購買大量軍需物資,也換回了大後方工農業發展的物資。因此,滇紅茶被譽為“抗戰茶”“愛國茶”。

  新中國成立後,滇紅茶再立新功。20世紀50年代,鳳慶茶廠生産的紅茶全部出口蘇聯,創造了“一噸滇紅茶換十噸鋼鐵”的奇蹟。

  1959年起,滇紅茶被定為外事禮茶。1986年,滇紅特級工夫茶作為國禮贈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高峰時期,滇紅茶一度佔雲南茶葉出口額的85%以上,為新中國經濟建設立下不朽功勳。

  夜幕降臨,鳳慶縣文廟廣場北側的滇紅茶博物館依然有游客流連。玻璃展櫃內,那些頗具年代感的制茶工具靜靜陳列,與安石村滇紅活態博物館裏運行了半個多世紀的制茶機遙相呼應。浸潤在茶香裏的彌足珍貴的兩種精神——民族危亡時的擔當與參與國家建設的熱忱,將激勵着後人不斷砥礪奮進。

滄源縣萬畝茶山。新華社記者字強攝

  産業振興:綠葉變“金葉”的致富密碼

  清晨6點鐘,薄霧像輕紗般籠罩着滄源佤族自治縣的山巒,碧麗源芒擺有機茶莊園裏早已傳來採茶聲。茶農李依莫彎着腰,指尖在茶樹間靈活穿梭,不一會兒竹簍裏的茶芽堆成了小山。

  “現在採一斤鮮葉能掙3.5元,去年光賣鮮葉就收入4.35萬元,還不算土地入股的分紅。”李依莫直起身掂一掂竹簍,黝黑的臉上笑開了花,“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碧麗源(雲南)茶葉有限公司創新打造的“134”模式,即“一個核心紐帶、三重利益聯結、四方共贏格局”,通過村企共建的黨組織牽線,使11280畝零散茶地實現集中流轉,村集體每年能拿到22.56萬元的分紅。

  “我們把茶農變成産業工人,1430人實現家門口就業,2024年茶農累計收入達1221.81萬元。”該公司辦公室主任胡興麗介紹。

  該公司探索的“以林蔭茶”模式同樣見效。5.4萬多畝綠色食品認證茶園裏,茶樹與林木共生,既保水土又提品質。

  “我們的茶葉通過日本、美國及歐洲多國有機認證,茶葉售價比普通茶高。”胡興麗説,生態優勢已實實在在轉化為市場優勢。

  近年來,滄源縣按照産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思路,不斷創新茶産業發展模式,以“企業+合作社+茶農”等利益聯結機制,讓一片片茶葉既成為企業發展的“金葉子”,又變成農戶增收的“錢袋子”。

  在臨滄,每一片茶葉都訴説着生態保護的故事,每一座茶山都涌動着綠色發展的奇蹟。

  “採茶要留三葉,不能傷了茶樹根本。”岩帥鎮龍譚茶場趙葉茸一邊示範採摘,一邊念叨着規矩。她家40畝茶園通過有機認證後,鮮葉價格大幅提升。“以前用化肥圖省事,現在施有機肥,茶葉品質上去了,價錢也高了。”

  不只是滄源,千百年來,種茶、制茶、飲茶已深深融入臨滄人民的血脈與日常生活。時至今日,茶産業依然是臨滄市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柱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經過不懈努力,臨滄茶産業實現了穩步發展。2024年,全市茶園面積達209.3萬畝,茶葉年産量達18.05萬噸,産業綜合産值353.59億元。

  臨滄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將通過採取培育骨幹企業、強化市場開拓、推動科技研發等舉措,加大對全産業鏈的深度開發,真正實現臨滄茶從傳統農業到現代産業的跨越。

  茶香滿路:茶文旅融合新業態

  在雙江縣動庫鎮的茶山裏,美國人吉米原本是一位金融工作者,幾年前因受朋友之邀來到雙江。款待他的,正是此前從未品過的臨滄茶。初嘗幾口,吉米便愛上了這款滋味綿長的茶。慢慢地,這裡的茶文化和生活方式更讓他着迷。

  “我並不是為了逃離什麼,而是終於找到了那個想讓我留下來的地方。”吉米説。如今,他不僅和本地茶農合作開發了茶文旅産品,還通過寫茶山日誌、拍Vlog等方式,向外國游客講述這片神奇土地的田園生活,讓動庫茶山人氣飆升。

  吉米與茶的故事,只是臨滄茶文旅融合、煥發新光彩的一個縮影。

  在鳳慶縣小灣鎮錦秀村,一棵樹齡長達3200多年的“錦秀茶尊”古茶樹,如今被保護在景區內,成為“古樹+文化+旅游”的融合樣板。

  一位講解員説:“以前我們只是種茶賣茶,現在我們講茶、演茶、‘演’自己。”

  每到採茶季,來自全國各地的研學團、騎行團紛至沓來,還有不少短視頻創作者不遠千里過來取景直播,把鳳慶的茶文旅推上了流量茶山的新賽道。

  茶文旅融合不再是簡單打卡,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好體驗。

  在耿馬縣撒馬壩,萬畝茶園順着山勢鋪展,雲霧繚繞、林茶相間。這裡是曾經的土司放馬場、抗戰時期的臨時機場,如今變身為游客爭相打卡的“大地指紋”茶園。

  “以前是茶葉採下來才有生意,現在茶還沒採,客人就先來了。”村民簡單的一句話,道出內心對家鄉變化的欣喜。

  返鄉青年黃紹雲辭去成都的工作,回村開民宿、辦茶會、做研學。他説:“下一步要打造茶文化體驗,讓游客來了不僅能打卡,更能讀懂茶背後的故事。”

  臨滄的茶文旅,不止步於走一圈茶山、品一口好茶的打卡行程,而是一種可及可感的新型生活體驗。

  有人説,在臨滄,各地茶山有着自己的“性格”——雙江以動庫為名,講究古樹茶的氣韻;鳳慶主打滇紅記憶,講述一縷茶香背後的家國故事;耿馬則把茶與節慶、山地、非遺舞蹈揉在一起,讓人在喝茶之餘還能享受意想不到的樂趣。總而言之,如今的臨滄,茶裏茶外,萬千滋味,總有一款讓你流連。

  從馬幫駝鈴到電商直播間的千萬訂單,從“抗戰茶”到“富民葉”,臨滄茶的故事如同它明亮的湯色,在歷史長河中流淌、蔓延,愈發香鬱味濃。(記者 嚴勇)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