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創業板和科創板IPO企業數量佔同期深圳IPO企業家數逾八成;企業直接融資規模較“十三五”期間增長超50%;企業累計實現交易所債券融資超2.4萬億元……“十四五”時期,深圳資本市場以其韌性與活力,交出了一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亮眼答卷。
記者了解到,“十五五”期間,深圳資本市場將聚焦發展新質生産力、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強化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四方面重點發力,助力深圳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産業金融中心。
服務實體經濟成效顯著
五年來,深圳資本市場展現了較強的韌性,不僅實現直接融資規模穩步擴容、結構持續優化,更以多元融資渠道與高效資本配置能力,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十四五”時期,深圳企業直接融資規模約2.8萬億元,較“十三五”期間增長超50%,融資規模穩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三;深圳轄區創業板和科創板IPO企業數量佔同期深圳IPO企業家數逾八成;截至目前,深圳創業板與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超200家,在轄區上市公司中佔比過半……一系列數據表明,資本市場促進科技、資本和産業高水平循環的樞紐作用進一步增強。
除IPO外,深圳資本市場通過並購重組、債券創新、私募創投等多元渠道協同發力,形成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創新體系。
“並購六條”發布以來,深圳上市公司實施並購重組497家次,涉及金額超900億元,典型並購案例持續涌現。
深圳資本市場主體積極運用債券與REITs等創新工具,接力點燃企業發展引擎。“十四五”期間,深圳企業累計實現交易所債券融資(含ABS)超2.4萬億元。同時,推動公募REITs擴容提質,“首發+擴募”累計募資規模合計327.26億元,穩居全國前列。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全國科技創新高地,深圳經過多年沉澱,已聚集一大批“耐心資本”,並形成日臻完善的創新生態。截至2025年9月底,深圳私募股權創投基金規模近1.37萬億元,投資中小企業1.38萬個、高新技術企業1.11萬個、種子期和起步期企業近萬個,“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生態日趨完善。
共同譜寫“五篇大文章”
深圳資本市場主體在“十四五”期間實現質效齊升,上市公司發展根基穩固,行業機構轉型進階,共同譜寫金融“五篇大文章”。
上市公司是高質量發展領頭羊。截至目前,深圳共有A股上市公司424家,較2020年末增長約35%,總市值超11萬億元,穩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二。2025年前三季度,深圳上市公司累計實現營業收入5.20萬億元、凈利潤4577.9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36%、3.98%。
“十四五”期間,深圳上市公司實施現金分紅總額近9900億元,累計分紅金額遠超同期股權融資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二。深圳上市公司近五年累計貢獻稅費超2萬億元,以超400萬人的員工規模築牢區域就業“穩定器”。
深圳資本市場行業機構則以專業能力實現從“中介服務商”向“戰略價值夥伴”的轉型,精準對接高質量發展需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十四五”期間成績斐然。
在科技金融領域,深圳證券公司保薦科創板、創業板企業項目近300家,承銷科創債超5000億元;公募基金髮行科技主題基金超800億元。
在綠色金融領域,深圳證券公司承銷、管理綠色債(含ABS)超2000億元,居全國第一;111家轄區機構披露環境信息。
在普惠金融領域,截至2025年10月底,深圳期貨公司服務産業客戶超2萬戶,交易額超100萬億元;累計為616家企業提供套保服務,金額8.47萬億元;開展“保險+期貨”項目814單,金額達276.54億元。
在養老金融領域,截至2025年10月底,深圳公募基金管理各類養老金超2萬億元,全國佔比排名第二。58隻産品被納入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規模合計超560億元。
在數字金融領域,深圳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第一批9個項目已轉常態化運營、2個納入證監會專項試點,53個項目申請第二批創新試點。
積極謀劃“十五五”發展路徑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站在新的起點,深圳資本市場積極謀劃“十五五”時期發展路徑。深圳證監局將聯合深圳有關部門聚焦發展新質生産力、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四方面重點發力,助力深圳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産業金融中心。
首先,着力發展新質生産力。引導各類資本流向新質生産力領域,推動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促進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形成;助力完善深圳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拓寬多元化投融資渠道,暢通“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
其次,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堅持以深化改革破解發展難題,推動股票發行註冊制走深走實,助力深化深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加強跨境監管合作,助推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
再者,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上市公司進一步聚焦主業、做精專業,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和治理規範性,提高投資價值,強化投資者回報,更好發揮引領創新、吸納就業、穩定經濟“壓艙石”作用;引導行業機構完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豐富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金融需求。
此外,強化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全面做好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全力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格落實“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要求,強化風險處置央地合力;深化跨部門證券執法司法協作,依法從嚴打擊資本市場違法違規行為,持續拓寬投資者救濟保護渠道,打造立體有機的投資者保護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