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風拂雅韻,滿城飄書香。11月2日,一年一度的深圳讀書月在全球最大的實體書城“灣區之眼”啟幕,這也是深圳首創並連續26年舉辦的以“讀書”為主題的大型綜合性大眾文化活動。
在寸土寸金的有限空間裏,深圳堅持“把最好的地方留給閱讀”,在城市核心地段陸續建成七座單體面積超萬平方米的大型書城。這些屹立於城市核心區的文化地標,超越了傳統“圖書賣場”的概念,成為“城市會客廳”和市民的“精神家園”,為高速發展的科創之城營造出“處處可讀、時時可讀、人人可讀”的濃厚閱讀氛圍,成為新時代深圳將經濟特區建成文化強市,建設書香社會的載體和見證。

這是深圳圖書館北館。受訪單位供圖
閱讀點亮“城市會客廳”
今年深圳讀書月活動的主題極具時代氣息——“AI時代 愛閱讀”,而承辦這一盛事的“灣區之眼”也是一個充滿創意的奇異之地。建設者們以非凡的創意設計打破建築邊界,13.1萬平方米的“雙玉盤”建築形態有機地鑲嵌在前海濱海綠軸上,室內書香與海景風光無縫銜接,成為“公園裏的書城”,實現了自然肌理與人文氣韻的深度交融。
在“灣區之眼”8400平方米的閱讀空間裏,“自然開放、文旅融合、業態創新、商業活化、科技賦能”不僅是理念,更是空間設計的邏輯。超過10萬種30萬冊圖書在此靜候讀者,主題展覽、名家對話、藝術市集、主題沙龍嵌入日常,構建出一種複合型的“書式”生活。開業即爆火,“灣區之眼”書城自9月26日開業至10月8日,累計接待讀者近百萬人次,僅國慶當天就吸引了13萬人次參觀體驗。
城市延伸到哪,文化的脈搏就跳動到哪。深圳將閱讀場景融入城市生態,持續為市民打造多元化、高品質閱讀場所。深圳土地資源十分珍貴,但大型書城卻持續迭代:羅湖書城首創“書業+物業”模式,開啟大書城時代;中心書城融合文化消費與公共空間功能,開始打造城市文化客廳;龍崗書城引入智慧化管理系統,推動運營效率與服務體驗升級……書城的每一次迭代都在以全新業態重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書城也從單一圖書賣場發展為多維度的城市公共生活樞紐。
在構築大型書城“四梁八柱”的同時,深圳還培育了200多家特色書店,本土品牌茁壯成長,“覔書店”已在全國布局37家門店,屢獲“中國最美書店”稱號;“愈欣書店”“舊天堂書店”等各具特色,影響力持續擴大;聯合書店·本來藝文館等港資書店、鐘書閣、西西弗等知名品牌星羅棋佈;再加上1800余家文化館、1201個圖書館服務網點,在深圳編織了一個各美其美、豐富多元的閱讀網絡,打造了“書香滿城”的閱讀生態。
幾十年的持續投入,深圳目前已經構建起了以書城、書店書吧、圖書館等為核心的立體化普惠閱讀空間體系,夯實了“城市會客廳”的物理基礎。
“逛書城”:特區人的生活方式
在數字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在移動設備上閱讀,更何況是年輕人聚集的科創之城。但在深圳,依然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去書店、書城、圖書館享受閱讀時光。“逛書城”成了深圳人的文化日常,也是這座“愛閱之城”獨特的人文風景。市民們在公園書吧暢談“山海連城”的自然意象,在層層書墻圍合的講座空間聆聽科技與創新的前沿思辨,在蓮花山公園紫陌書吧感受特區脈動,在深圳書城偶遇一場星空下的露天音樂會……
在深圳,讀書成為日常,書店成為日常。書不再是書店書城空間的唯一主角,書店書城也超越了傳統認知中靜態的“閱讀場所”,成為融合閱讀、講座、看展、交流、創新與休閒的“城市會客廳”,成為市民們身邊的“文化便利店”,成為繁華都市中可以在家門口邂逅的“詩與遠方”。這一演變映照了深圳建設文化強市的實踐成效,更揭示了城市公共空間如何以文化為內核,重塑市民的精神生活。
如今,越來越多的深圳家庭選擇在書城過周末,人們節假日約會聚會也最喜歡去書城。深圳在經濟快節奏發展的同時,讓越來越多的特區人慢下來盡享“書式”生活,“書香之城”的氛圍逐漸形成。“深圳有着高速的生活節奏,我們在公園裏開書吧,就是想為忙碌的人們提供一個坐得住、讀得下、看得遠的場所,閱讀城市的同時更好地閱讀自我。”深圳出版集團旗下深版文管公司書吧項目負責人張華&&。
持續性的文化實踐,讓閱讀成為社會公共空間中的交往行為。愛逛書城、書店儼然已經成為深圳的時尚生活方式甚至是“新民俗”。在書城、書店舉辦的各類活動不僅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養,更構建了可持續的社交網絡,各式各樣的讀書會成了深圳人的社交方式,也讓外地游客收穫了意外驚喜。德國出版集團CEO考察“灣區之眼”後,&&“看到了一個令我們沒想到的深圳”。
深圳市政協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龍認為,閱讀與城市發展相互成就。中華民族有着深厚的讀書傳統。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城市和人工智能的先鋒,就是讓這一傳統煥發新的活力,積極爭做AI時代的閱讀先鋒,探索未來閱讀的無限可能。
“書香是一種氛圍”
書香是最溫潤的城市競爭力。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深圳不僅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奇蹟,更涵養了活力涌動的文化綠洲。深圳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是國內第一個建造大面積書城的城市、第一個推廣“全民閱讀”的城市、第一個提出“文化立市”建設“圖書館之城”的城市、第一個“為閱讀立法”的城市、第一個建設“全國新書首發中心”的城市,居民閱讀量、閱讀時長等指標長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作為國內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群眾性讀書活動,久負盛名的深圳讀書月始終秉持“品質、品位、品格”原則,26年來累計舉辦閱讀主題活動1.5萬餘場,吸引約2.4億人次參與。深圳讀書月業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鬧鐘”與“精神符號”,實現了文化與科技的雙向奔赴。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全民閱讀。作為“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深圳率先&&閱讀相關條例,人均購書量連續33年居全國第一,推動全民閱讀服務從“場館覆蓋”向“全域滲透”升級,並形成了貫穿全年、覆蓋全市的“閱讀文化菜單”。
今年的讀書月,深圳宣布成立“全民閱讀專項基金”,用於資助各類閱讀活動、原創文學創作、閱讀空間建設等,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全民閱讀,為“書香深圳”建設注入持續動能。這是深圳立足新時代探索全民閱讀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項創舉。
深圳市友誼書城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玲欣喜地説,這個基金像座“文化橋梁”,把企業、社會的力量擰成一股繩,讓全民閱讀從“普及”到“提質”有了長效保障。
通過“共讀雙城”等品牌項目,深圳還積極推動“圖書館走出深圳”,實現從服務本土到連接灣區、溝通中外的功能躍升。據了解,深圳成功舉辦了“深港聯展”“深港澳三城書對談”等共讀活動20余項,以“閱讀點亮科技之光”為主題,推出“灣區+共讀”等活動百餘場,推動閱文集團優質數字資源進入港澳市場。舉辦“喀什·帕米爾詩話”,深化深喀共讀。舉辦2025年粵港澳桂琼“共讀半小時”活動,近40個城市、2897個基層共讀點、95.54萬人線上線下參與。推動“深圳之窗—圖書館走出深圳”項目首次走出國門,落地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開啟兩地文明交流互鑒新篇章。
香港聯合出版集團董事長傅偉中認為出版人就是“擺渡人”,工作的本質就是把好書、好故事送到讀者手中。“深港共讀”如火如荼地開展,讓閱讀不再是獨享的時光,而成了一條溫暖的紐帶,連接起深圳河兩岸的萬家燈火。“想象一下,兩地的家庭可能正在共讀同一本繪本,年輕的創業者們在分享同一本商業傳記帶來的 啟發——這種基於共同閱讀而形成的默契與共鳴,是任何合作都難以替代的深厚基石。我們要當好‘擺渡人’,與深圳的夥伴們一起,讓更多好書、好故事在雙城間順暢流淌,讓書香成為滋養粵港澳大灣區人文氣質最溫暖的力量。”(記者 李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