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拉美手記丨探訪巴西熱帶雨林中的混合農業模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3 11:13:08
來源:新華網

行走拉美手記丨探訪巴西熱帶雨林中的混合農業模式

字體:

  新華社巴西貝倫11月2日電 行走拉美手記丨探訪巴西熱帶雨林中的混合農業模式

  新華社記者趙焱

  巴西亞馬孫雨林地區全年天氣濕熱,白天艷陽高照,傍晚時不時下場大雨,但這為油棕生長提供了理想條件。距離巴西北部帕拉州首府貝倫約180公里的托梅-阿蘇得益於這樣的條件,當地大量種植油棕。

  油棕看上去與一般的棕櫚無異,只是在農場中為了便於採摘,通常會控制樹高。油棕的果實隱藏在樹冠處堅硬且邊緣有刺的葉柄中間,待到一蓬蓬果實現出橙紅色時就可以收割了。從這些果實中提取的棕櫚油用途非常廣泛。

  托梅-阿蘇混合農業合作社首席執行官埃內斯托·鈴木告訴記者,油棕果實的果肉和果核部分都能榨油。冰淇淋、餅乾、巧克力等食品,洗滌劑、肥皂、蠟燭等日用品,以及面霜和口紅等化粧品,在製作過程中通常都會使用棕櫚油。此外,棕櫚油還可用來生産更環保的生物柴油。

  巴西農業研究公司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公頃油棕每年可産油約5噸,遠高於大豆、蓖麻等作物。

  不過,歷史上不少農場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大量砍伐雨林後改種油棕,這種單一作物種植模式大大破壞了雨林的生物多樣性。“要想可持續發展,就要將油棕林也種植得像雨林一樣,多種植物共存,因此我們採取多種植物混合種植的模式,已經取得不錯效果。”鈴木説。

  托梅-阿蘇曾是巴西重要的胡椒産地,但在1960年,胡椒種植園遭受枯萎病,當地農民只能重新開始,他們這次選擇了油棕。

  只是這一次不是只種單一作物,他們在油棕林中插空種植了胡椒、可可、巴西莓、香草等,整個農場的植物超過15種。

  托梅-阿蘇混合農業合作社技術員佩德羅帶着記者在混合林中穿梭,指着各種樹木介紹:“油棕需要陽光,因此將油棕以9米的間距種植成等邊三角形,保證每棵樹都能有光照;在油棕中間種上低矮的可可樹,因為可可喜歡半陰涼的環境,需要其他高大樹木的蔭蔽;同時還有我們托梅-阿蘇的‘老本行’胡椒,因為這邊農民種胡椒是最有經驗的……”

  佩德羅還説,各種植物的落葉也不需要清除,落葉在地上可以讓土地保持濕潤,減少水分蒸發,這也降低了灌溉用水量;還有些樹木有天然香氣,可驅趕害蟲,大幅減少農藥的使用。

  這種混合農業的模式在巴西被稱為雨林農業系統。多年以來,這種模式能讓土壤保持健康、保證生物多樣性、有助於實現碳封存,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並存。今年2月,托梅-阿蘇雨林農業系統成為帕拉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在發展雨林農業系統的過程中,當地農業合作社還得到巴西農業研究公司以及一些私營企業、機構以及高校的指導,出産的棕櫚油被送到附近的化粧品工廠。

  然而,受氣候變化影響,雨林裏的天氣越來越不規律,灌溉用水逐年增加。鈴木説,為保證灌溉、減少耗能,合作社倡導使用太陽能,包括生産加工車間以及灌溉和收割設備等,目前合作社已有不少成員開始使用太陽能系統。“我們這裡使用的所有太陽能板都來自中國!中國和我們一起在為雨林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