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説走就走的順暢旅行,背後是愈發“懂”你的智慧。從“觀景打卡”到“入戲共創”,從“功能堆疊”到“個性定制”,從“被動響應”到“主動服務”,游客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驅動智慧旅游升級迭代。
近日,以“智慧旅游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2025年智慧旅游示範展示活動在無錫舉行。活動展示了智慧旅游發展成果,旨在推動示範引領和供需對接,促進《智慧旅游創新發展行動計劃》落地見效。在活動上,業內外人士分享了對智慧旅游賦能傳統旅游業煥新升級的思考與實踐。
有深度的智慧:從“觀景”到“入景”,觸發情感共鳴
在南京博物院,觀眾戴上VR設備,便可在百餘平方米的空間內,走進400多年前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親歷古人對地球、星空和世界文明的奇思妙想。“展覽還原了利瑪竇和李之藻繪圖的場景,根據提示,伸手還能模擬翻閱資料,細節豐富,效果逼真,沉浸感十足。”吉林游客姜子涵説。
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全國智慧旅游發展報告2025》顯示,66.6%的游客願意花更多的錢和時間體驗智慧旅游産品和服務。“VR大空間等技術借助高度逼真的三維場景與互動式敘事手法,促使游客在體驗過程中主動探索與學習,觸發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唐曉雲説。
無錫拈花灣景區協同藝術、光影、無人機與煙花秀,將拈花塔元宇宙AI視頻的線上熱度轉化為線下體驗,為景區帶去流量與口碑。活動中,無錫靈山文旅集團戰略規劃委員會主席吳國平道出了其中的關鍵:“科技賦能,必鬚根植於獨特的文化底蘊。我們不為炫技,只為用科技生動講述文化故事。”

圖為無錫拈花灣景區的光影秀。(受訪者供圖)
多地景區的實踐表明,數字技術已成為連接文化和旅游的關鍵橋梁,推動文化資源從靜態展示轉向可感知、可互動、可共情的深度體驗。得到App專欄作者蔡鈺觀察到,當前旅游消費趨勢愈發重視文化內涵。“消費者不再滿足於觀賞型、嘗鮮式的文化體驗,更追求具有‘活人感’和‘生活感’的文化元素。”
有溫度的智慧:從“通用”到“定制”,傳遞人文關懷
南京王女士一家近日到無錫惠山古鎮旅游,通過查詢“慧游惠山”小程序後發現古鎮停車位已達飽和。根據小程序給出的推薦方案,他們選擇距離景區1公里左右的停車場,隨後搭乘免費接駁公交車,僅幾分鐘後就到了景區。“這種貼心服務免去了排隊停車的煩惱。”張先生説。
發展智慧旅游,需要理解游客需求,尊重游客習慣。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司長滿宏衛在活動上&&,智慧旅游的發展,不能是簡單的功能“堆砌”,應當優先解決行業發展的共性難題和游客出行的痛點堵點。
面對節假日期間人流量大帶來的排隊難、預約難、停車難、如廁難等影響游客體驗的問題,多地優化升級各類文旅公共服務&&,形成個性化行程規劃、智慧導航分流、數字人導覽導游等智能服務。

圖為無錫惠山古鎮景區的數智治理&&。(受訪者供圖)
更值得一提的是,景區適老化改造也在不斷兼顧“硬體友好”與“服務友好”。揚州推出數字文旅推薦官“揚小柳”和“揚小楊”,為老年游客實時解答各類問題;泰山景區創新推出的“登山助力機器人”,運用人體工學與AI算法,能感知使用者下肢運動趨勢並適時助力,有效提升了登山的安全性與舒適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深入應用,將個性化服務推向了新高度。杭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打造的城市級文旅智能體“杭小憶”,不僅能為游客提供個性化出游資訊和旅游服務,還能告知杭州某個街道桂花樹的開放情況和預計花期。
“AI對旅游業的價值不全在替代,更在於放大——放大有趣、溫柔與生命力。這是目的地的智慧,也是旅游的智慧。”蔡鈺説。
有責任的智慧:從“被動”到“主動”,守住安全底線
近年來,各級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積極推動涉旅治理從經驗管理向數據驅動、從分散治理向協同聯動、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防轉變,旅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
例如,麗江古城依託“數字雲南”建設打造“智慧麗江”,協同文旅、消防、環保、社區等部門,構建起“人防+技防”的立體化安全防護體系,加強客流預測預警和古建保護。“AI、大數據技術和算力的發展大幅提升旅游風險的主動發現能力,實現了從人工巡檢向智能發現升級。”唐曉雲説。
智慧旅游既要提供增強體驗和提高效率的“增值服務”,更要成為保障游客生命財産安全的“關鍵一招”。江蘇等地積極構建綜合性智慧文旅&&,形成“自動告警—自動下發—處置反饋”管理閉環;一些自然災害易發地區還在旅游點配備衛星通信終端設備,保障極端情況下應急通信需求。
“要通過技術應用,為全行業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高精準度的安全解決方案,實現提前預測、智能預警與科學疏導。”滿宏衛説。
智慧旅游建設,表面上是“建系統”,實際上是“建生態”,通過數據、&&和設施建設,強化資源整合,提升部門協同水平。浙江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孫凌雲説,智慧旅游要通過AI驅動的精細化協同運營,回歸服務的本質,為每一位游客提供更個性、更安全、更深刻的旅行體驗。
策劃:張曉松
主編:孫聞
記者:朱筱、邱冰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