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發現首顆熱木星30周年之際,南京大學謝基偉團隊利用郭守敬望遠鏡等國內外天文設備的觀測數據,發現了這類高溫氣態巨行星的形成與演化規律——熱木星“搬家”到恒星附近不是為了“取暖”,而是與其他天體長期相互作用的偶然結果。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10月31日在線發表相關論文。
論文通訊作者、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謝基偉教授告訴記者,1995年10月,人類在一顆類似太陽的恒星旁發現了行星飛馬座51b,它距我們約50光年,大小和木星差不多,但與其宿主恒星的距離僅為地球到太陽距離的約二十分之一,公轉周期只有約4個地球日。
“飛馬座51b開創了熱木星這一行星類型。”謝基偉介紹,30年來,人類已累計發現數百顆熱木星,主流理論認為,熱木星形成於離宿主恒星較遠的寒冷區域,此後“搬家”到恒星附近。然而,是什麼原因驅使熱木星“搬家”?天文學界提出過多種理論模型,但與實際觀測結果仍有不符之處。

這是熱木星與其宿主恒星的藝術想象圖。(南京大學供圖)
此次,研究團隊基於我國郭守敬望遠鏡、歐洲航天局“蓋亞”空間探測器等天文設備的觀測數據,定量分析了123顆熱木星與宿主恒星年齡的關係。結果顯示,隨着恒星年齡增大,熱木星數量呈下降趨勢,但這種下降不是勻速的,而是在恒星年齡約20億年處有一個明顯的“拐點”:前期減少得慢,後期減少得快。
進一步研究發現,熱木星分為“早來族”和“晚來族”。前者約佔六成,在宿主恒星形成的最初幾千萬年內便已“內遷”;“晚來族”則是在接下來上億乃至數十億年的漫長歲月裏,與其他天體長期相互作用,偶然被輸送到恒星附近的。
謝基偉介紹,熱木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批太陽系外行星,如今已發現的係外行星超過6000顆。近年來,團隊持續研究熱木星的形成與演化機制,今後將把研究範圍拓展至其他行星類型。“通過研究其他係外行星特別是類地行星,我們期望能加深對地球和太陽系的認識。”謝基偉説。(記者陳席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