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迎來一場久違的集體上市儀式,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貝特3家未盈利公司同時敲響上市之鑼,成為首批增量的科創板科創成長層公司。
這是深化科創板改革“1+6”政策措施落地的一步,也是資本市場包容性攻堅的一步。這一步走得不易,讓未盈利企業盼來重啟第五套標準的佳音;這一步走得堅定,讓優質科技型企業重燃對中國資本市場的信心。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産力。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包括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快速突破,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創新為舵,合力為帆。展望“十五五”,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産力,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錨定新航向。資本市場各方參與者勠力同心、向新而進,以包容之心擁抱科創、以改革之力破局前行、以奮鬥之姿謀高質量發展之道。
增強改革包容性 提升資本市場吸引力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以科創板試點註冊制改革為起點,中國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服務發展新質生産力的能級日益強大。
確立多元包容的上市標準、建立小額快速融資制度、創設靈活的股權激勵機制、支持收購優質未盈利企業……在一系列包容創新的制度推動下,“十四五”期間,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資本市場含“科”量進一步提升。
數據顯示,近五年,新上市企業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業或者科技含量比較高的企業。目前A股科技板塊市值佔比超過1/4,已明顯高於銀行、非銀金融、房地産行業市值合計佔比。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業從“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當前的24家。我國資本市場實現了量的穩步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也為“十五五”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批硬科技企業上市,助力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産業—資本”良性循環。中芯國際科創板IPO募資達532億元,有力支持了集成電路産品創新研發和擴産,同時牽引、帶動一批國産半導體設備、材料、設計等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百濟神州的抗腫瘤藥澤布替尼已成為首個全球銷售額超10億美元的國産新藥,惠及18萬患者。科創板開板至今共支持54家未盈利公司上市,22家公司上市後實現盈利並“摘U”。
與時俱進,包容納新。新“國九條”和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發布實施以來,資本市場以更大的包容性、適應性,進一步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産力發展。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適用範圍先後在創新藥、創新醫療器械領域試點,還將進一步拓展至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未來産業。今年6月以來,沐曦股份、摩爾線程等國産GPU芯片龍頭衝刺科創板IPO已順利過會。本源量子、星河動力、星際榮耀等一批未來産業企業密集啟動IPO輔導。
資本市場是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的“助推器”,但當前在支持優質科技型企業上市,加速産業創新整合方面還面臨難點、堵點:一是市場整體對包容未盈利科技型企業上市尚未形成共識;二是境外資本市場以寬鬆的上市條件吸引科技創新企業上市;三是優質科技型企業甄別難度高,可控核聚變、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技術門檻較高,科創屬性難以明確把握。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資本市場建設者、參與者凝心聚智,從基礎制度、市場功能、監管執行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十五五”。
持續提升包容性,深化投融資綜合改革。中國證監會&&,將進一步深化投融資綜合改革,持續增強我國資本市場的包容性、適應性和吸引力、競爭力,更好服務“十五五”發展目標和金融強國建設。其中,着力提高資本市場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深化科創板、創業板改革,充分發揮新三板、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等多層次股權市場培育功能,強化債券和期貨市場功能發揮。
合力構建良好生態,充分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包容性不單是監管的事,而是一個生態,包括監管、公司、投資機構、中介機構等各個市場參與者有序規範運行,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充分發揮樞紐功能,促使資本市場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主戰場’。”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上海交大高級金融學院創院理事長屠光紹説。
增強改革定力和可預期性,完善政策執行機制。多家上市公司董事長呼籲,持續深化對科技創新規律的認識,提升對科技創新企業成長的包容性,希望制度設計能更多考慮科技型企業的成長規律,在規範與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在並購重組、再融資方面,建議提升審核的精準性、高效率,及時響應並支持科技型企業的産業整合、創新研發需求。
耐心培育硬科技 優化産業投資新生態
資本市場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既要維持投資與融資、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平衡,又要促進“科技—産業—資本”的良性循環。在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背景下,一股“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投資新風在一級市場蓬勃興起。
特金智能如今已是低空經濟領域的頭部企業,但在2019年,公司現金流一度告急,關鍵時刻,來自北京、上海、深圳的創投機構輪番出手馳援。回想起那些四處“找錢”的日子,公司創始人姜化京感慨道:“所有沒錢的時候,都是九死一生。”
多次幫助這些“硬科技”穿越生死線的,正是一級市場的創投力量。來自上交所的數據顯示,約九成科創板公司在上市前獲得創投機構投資,一級市場投資總額約4500億元。
邁向“十五五”,如何更好投資硬科技,暢通“科技—産業—資本”的良性循環?
大力培育耐心資本,精準澆灌創新之源。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建議,大力培育專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長期資本,並通過設計差異化的金融政策,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敢於布局基礎研究這片“價值洼地”。一村資本總經理於彤分析稱,硬科技的突破往往源於高校、科研院所或小型初創團隊的原始創新。一級市場資金在此刻注入,如同為技術的“種子”階段提供養分,是促使創新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第一推動力。
靈活引入長期資本,暢通多元退出渠道。目前一級市場主要資金來源於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市場化資金不足,這與資本市場目前退出不暢、沒有形成良性的回報機制有一定關係。資深投行人士何俁呼籲,針對真正支持科創的投資機構,給予更寬鬆的環境,並且在退出機制上更為靈活;優化資金結構,通過稅收遞延、優化考核等引入長期資金。
“只有打通一級市場敢投、二級市場接得住的循環,才能真正培育出一批能夠支持新質生産力發展的耐心資本。”東方富海創始合夥人、董事長陳瑋呼籲道。
聚力源頭創新 暢通全産業鏈循環
創新浪潮,奔涌向前。若將“科技—産業—資本”的循環喻為江河,源頭創新便是那最初的活水,決定着流域的廣度與深度。展望未來五年,打通創新“血脈”,必須溯至源頭、疏浚全鏈,以資本市場之合力,激活從“0到1”的顛覆性力量,催生從“1到N”的裂變式增長。
《建議》提出,“十五五”期間,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強化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原始創新導向,産出更多標誌性原創成果。
“在當前激烈國際競爭背景下,源頭創新已非‘可選項’,而是關乎生存與發展的‘必答題’。”中國浦東幹部學院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胡雲超&&,我們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技術源代碼”,否則産業升級終將受制於人。這要求資本市場的視野必須更具戰略性和前瞻性,從“摘果子”轉向“育苗圃”,敢於為長周期、高風險的原始探索注入耐心與信心。
然而,創新價值的完美實現,絕非單一環節的突破所能及。從“書齋”走向“車間”,從“論文”走向“産品”,創新之路仍面臨諸多“斷點”“堵點”“痛點”。
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死亡之谷”亟待跨越。基礎研究成果與市場應用之間,橫亙着資金、中試、工藝的巨大鴻溝。産業鏈“孤島”有待聯通。二是局部技術突破後,常因上下游標準不一、關鍵環節“卡脖子”而難以形成合力。三是要素流動壁壘尚需破除。人才、資本、數據在産學研間流動不暢,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配機制有待深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研人員“邁出第一步”的積極性。
直面挑戰,破局之道,在於以系統思維構築一個要素齊備、循環通暢、富有生命力的“創新雨林”。
築“堅實橋梁”,平“轉化之壑”。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阮昊建議,強化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共享製造等公共&&體系建設,為實驗室成果邁向産業化提供全鏈條、專業化的支撐,顯著降低轉化風險。
強“鏈式反應”,破“協同之障”。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介紹,《建議》對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作出部署。“十五五”期間,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更多國家科技攻關任務。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提高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培育創新文化,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對此,瑞松科技董事長孫志強&&,龍頭企業應發揮“鏈主”作用,開放場景、共享資源,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形成“頭雁引領、群雁齊飛”的産業雁陣。
革“體制積弊”,釋“人才之力”。胡雲超建議,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以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評價體系,讓科研人員“名利雙收”地投身轉化事業,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當資本市場的目光更深邃地投向源頭,當全産業鏈的協同更加緊密順暢,一幅“科技引領、産業勃發、金融賦能”的壯麗畫卷必將鋪展開來,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最為磅礡、最為持久的創新動能。
“我們相信,經過未來五年的奮鬥,中國的科技實力又將邁上一個大&階,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促進高質量發展將取得更大成效,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陰和俊説。(祁豆豆 孫小程 王敬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