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是光影的藝術,更是技術的結晶。
從虛擬拍攝到沉浸式觀影,從智能修復經典影像到創作虛擬現實影片,電影行業始終在科技浪潮中不斷向前發展。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如何深度賦能電影行業?虛擬現實如何運用於影像敘事,有哪些新進展?從日前舉辦的2025年電影科技發展創新座談會、“經典影像的喚醒與重塑”修復電影論壇中,感悟光影藝術與技術的融合發展之道。
數字技術賦能創作
“哪吒”系列流暢震撼的視效,“流浪地球”系列逼真的科幻奇觀,“封神”系列、“刺殺小説家”系列極致的東方美學……近年來,數字技術深度嵌入電影創作,為觀眾帶來更沉浸的觀影體驗。
觀眾在貴陽越界影城觀看電影《哪吒2》。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從內容創意到後期製作,AI的身影已無處不在。
“我們正開展基於國産算力的電影行業垂直大模型研究與應用,推動AI廣泛運用到創作生産、母版製作和市場治理中。”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龔波介紹了AI應用新進展:利用AI譯製作品,準確率已達到95%;助力影片幀率從24幀提升到48幀。
“我們希望將複雜渲染、複雜計算交給AI完成,將創作者從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專注於核心創意與藝術表達。”龔波説。
錨定關鍵技術研發應用,中影集團推出以CINITY為代表的高格式電影品牌,涵蓋拍攝、後期製作、母版製作、放映等産業鏈各環節;聚焦後期製作前置,馬欄山視頻文創産業園XR虛擬影棚讓劇組“足不出戶”便搭建戶外場景;圍繞異地拍攝協作難題,《刺殺小説家2》借助5G網絡實現兩地數據快速傳輸……
技術的每一次創新和應用,都極大優化電影生産效率,降低製作成本,推動電影行業向數字化、智能化、工業化方向邁進。
觀眾在中國電影博物館體驗虛擬拍攝。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經典影像煥發新生
2025全國藝聯“時光之鏡·中外經典影片展”遴選多部4K修復影片放映,吸引各年齡段觀眾走進影院;中國電影資料館近年來修復了《勞工之愛情》《神女》等經典影片,通過日常放映等方式讓其重回大眾視野……電影修復助力老電影展現新光彩。
技術創新是電影修復事業的核心驅動力。從早期的高清修復,到如今的2K、4K修復,再到AI等前沿科技的運用,修復技術不斷提升修復品質和效率。
“我們引入AI智能算法,有效解決了傳統修復流程中對比度損失等問題,實現了自動去噪等功能,讓老電影煥發新生。”中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邊巍説。
“多年來,中國電影資料館持續探索數字技術研發應用,逐步取得了高幀率轉換、5.1聲道修複製作、AI與人工結合上色修復等方面的技術突破。”中國&港電影研究會會長孫向輝&&。
一組數據印證老電影的“含新量”:中國電影資料館已完成2K修復影片535部,4K精緻修復影片83部,館藏膠片的數字化修復已實現從2K到4K的迭代升級……修復影片資源庫不斷擴大,質量水平不斷提升。
與此同時,不少專家學者注意到AI助力電影修復的邊界問題。
北京電影學院智能影像工程學院副院長常樂建議,AI修復要確保修復內容符合歷史原貌,避免過度修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中德聯合軟體研究所副所長欒鐘治認為,要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保持影片的時代質感與風格特色。
虛擬現實電影落地生根
化身進京趕考的唐朝學子,結識李白等一眾詩人,游歷“祁王府夜宴”“吟誦《將進酒》”等經典場景……依託於《長安三萬里》藍本製作的虛擬現實電影《長安三萬里·夢回大唐》於國慶假期前在多座城市落地,吸引了不少前來體驗的影迷和觀眾。
近年來,虛擬現實成為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前沿方向。順應技術發展趨勢,國家電影局今年3月印發通知,支持電影業與虛擬現實技術融合創新,促進虛擬現實電影有序發展。

觀眾在觀看《長安三萬里·夢回大唐》。新華社記者 邢拓 攝
在政策助力、技術加持下,《唐宮夜宴》《隱秘的秦陵》等一批虛擬現實電影亮相市場。
“虛擬現實電影內容題材呈多元趨勢。”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工程師張海悅説,目前既有文旅、歷史類題材,讓觀眾回到歷史現場,感知傳統文化;也有基於院線電影IP製作的影片,延續IP本身熱度,在其基礎上進一步創新。
虛擬現實電影是新事物,如何創作、放映發行,各方正積極探索。《長安三萬里·夢回大唐》製作方在30分鐘的故事裏做到“無黑屏轉場”,盡可能帶給觀眾更豐富的體驗;河南廣電大象元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再推出2部電影,通過空間敘事、視聽觸嗅“多感”體驗等不同的表達方式,探索觀眾喜好和市場接受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發展過程中,虛擬現實電影存在內容與頭顯設備、放映場地不兼容等問題。“制定配套的標準化體系顯得尤為必要。”張海悅&&,電影科研所總結多類虛擬現實電影方案,正構建涵蓋內容製作、頭顯設備、場地等五部分的標準體系,研製具體內容。
“擁抱科技創新成為中國電影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宣部電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長毛羽&&,要充分利用中國電影大市場的優勢,以數字技術賦能創作、創作激發技術創新,打造出既具視覺衝擊力、又富含思想深度與文化厚度的作品,滿足觀眾對高品質視聽體驗的期待。
策劃:張曉松
主編:林暉、孫聞
記者:邢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