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服務變革正悄然推進。10月以來,多家銀行陸續官宣兩項調整:一是上調動賬短信提示門檻,二是下架電話銀行服務。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年內已有超10家銀行精簡這類基礎服務範圍,且參與機構覆蓋國有大行、城商行及農商行。
看似細微變化的背後,是銀行業在低利率時代背景下的選擇,也清晰地反映出兩條主線:
一是息差持續收窄環境下,降本增效壓力倍增。上市銀行半年報數據顯示,銀行業凈息差仍在下行。高成本、低頻次的傳統服務渠道成為改革焦點。
二是數字化浪潮推動服務模式迭代,金融服務線上化、智能化發展成為必然。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報告,截至2024年末,我國“網民”已突破11億大關。這意味着,絕大多數用戶可以通過手機銀行App、微信銀行等渠道使用金融服務。對於銀行而言,引導客戶向線上遷移,不僅能有效降低物理網點和人力的運營成本,更有助於獲得海量數據,構建數字化護城河。
然而,當效率與成本成為衡量服務價值的主要標尺時,金融服務的“溫度”仍不容忽視。數字化浪潮席捲之下,一道“數字鴻溝” 也隨之橫亙在部分特殊群體面前。
許多“銀發族”並沒有綁定微信、開通手機銀行的習慣,甚至對智能手機的操作尚感吃力。簡單的扣款短信,往往是他們掌握財産安全最直接、最安心的途徑;電話裏的人工問候,比AI語音更讓他們信賴。此外,一些視障、聽障等特殊群體,也可能因身體或設備因素,無法順利使用高度視覺化、智能化交互的手機銀行。
因此,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不應淪為“快進快出”的效率競賽,充分尊重不同群體的服務體驗,仍是轉型過程中的必選項。
一方面,銀行可以探索更具彈性的服務退出機制與差異化的客群策略。例如,在調整動賬短信服務時,不以金額“一刀切”,借助大數據分析,為依賴短信通知的老年客戶保留服務;下線電話銀行部分功能時,也可為特殊客群建立“白名單”,保留其人工轉賬等核心功能權限。
另一方面,技術本身也可以成為彌合“數字鴻溝”的橋梁。借助智能技術,有銀行嘗試最大程度優化電話銀行的客戶識別,細化分流路徑,提供適老化服務。近期,為簡化老年人溝通流程,有個別銀行開設了人工服務專線,通過科技手段,使60歲以上的客戶撥打服務熱線後,可智能跳過複雜的交互環節,一鍵接通人工客服。
銀行基礎服務的調整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市場競爭下的理性選擇。但在數字化追求“速度”的同時,絕不能丟掉金融普惠的 “溫度”。未來,既能駕馭科技浪潮、實現轉型加速,又能俯身守護服務溫度的銀行,才能真正贏得所有客戶信賴,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行穩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