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第22屆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2025)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開幕。來自全球計算機領域的頂尖學者、青年學子及國際組織代表深度探討了數字智能技術的前沿進展與未來趨勢,進一步推動了計算技術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

10月23日,中國計算機大會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開幕。新華社記者 徐凱鑫 攝
“人工智能發展趨勢是從計算智能、感知智能邁向認知智能,並將進一步向行為智能、情感智能延伸,最終走向通用泛化的強智能。”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慶華説,其團隊提出的“知識森林”概念已經實現了碎片知識的有序組合,成功應用在土木工程學科大模型、試題生成等場景。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趙沁平認為,實現人工智能與虛擬現實的結合將進一步改善生産生活。目前,集成高性能計算、圖形學等人機交互技術的虛擬現實技術,已在製造、醫療、教育等領域應用。“通過模擬倣真進行汽車的破壞性實驗,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和經費,醫療上則可模擬人體和病體,利用手術模擬器取代動物試驗。”
近年來,華為公司在多領域探索AI應用。“消費領域上優化設備交互體驗;産業領域上助力行業提升質量安全、效率並降低成本;科學智能領域上提升計算效率與準確性。”華為公司戰略研究院院長周紅告訴記者,通過AI賦能,煉鋼高爐溫控優化年節省千萬成本,軋鋼環節新增産值9000萬元。
周紅認為,未來二三十年人類將加速邁向智能社會,同時面臨機器認知世界、實現高效創造性智能等挑戰。
“軟硬體及産業鏈協同是應對機遇與挑戰的重要途徑。”中科曙光高級副總裁李斌指出,人工智能方法與能力的泛化推動其進入新時代,ChatGPT出現後大模型發展迅速,參數持續提升,在語言、視覺等領域逼近甚至超越人類,“但未來發展仍面臨信號傳輸、供電、冷卻等硬體挑戰。”
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韓傑才&&,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呈現多點突破、加速迭代、交叉融合的發展態勢,學校心繫“國之大者”,服務國家戰略;堅持“跨域協同”,深化交叉融合;推動“創新落地”,強化産學研協同,持續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記者徐凱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