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14日發行收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4 10:06: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14日發行收官

字體:

  根據財政部日前公布的2025年第四季度國債發行有關安排,10月14日發行今年最後一期、規模為400億元的2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至此,2025年預算安排的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計劃圓滿收官。

  截至三季度末,我國年內已累計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2300億元。10月10日,規模為300億元的5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完成發行。相較於今年4月公布的發行計劃,財政部最新公布的四季度發行計劃有所調整——原定於10月10日續發的最後一期3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變更為續發兩期,期限分別為50年、20年。

  “此次期限調整反映出財政部在債務管理中的靈活性和前瞻性。50年期債券滿足長期投資者的配置需求,鎖定長期收益;20年期則兼具流動性與收益性,更受銀行、基金等機構青睞。”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李旭紅&&,期限多元化有助於完善收益率曲線結構,豐富市場定價基準,增強國債市場深度和韌性。同時,提升了財政資金籌措的靈活性和可持續性,優化了債務期限結構。

  重點着力於支持“兩重”項目建設及“兩新”工作,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保持了較強的財政支出力度。根據預算安排,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中,有8000億元用於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建設,5000億元用於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

  “近兩年,我國發行的超長期特別國債主要呈現‘規模穩步擴大、結構持續優化、用途更加精準’的特點。從支持重點看,資金主要用於科技創新、重大基礎設施、生態環保、民生保障等領域,充分體現了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和跨周期布局的功能,既穩增長也促轉型,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撐。”李旭紅&&。

  綜合國家發展改革委披露的資金下達情況來看,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已會同財政部,向地方下達了今年第四批69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全年3000億元中央資金已全部下達。此外,今年“兩重”建設項目清單8000億元也已下達完畢,支持設備更新的投資補助資金也已下達1880億元。

  今年以來,超長期特別國債的資金有效支持了“兩重”項目建設和“兩新”工作。其中,據國家發展改革委介紹,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設備更新的投資補助資金已支持約8400個項目,帶動總投資超1萬億元;1至8月,全國共有3.3億人次申領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帶動相關商品銷售額超過2萬億元。

  下一步如何繼續做好超長期特別國債管理、更好發揮資金使用效能?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應該將項目篩選與資金使用結合起來,優先投向能夠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帶動民間投資和消費的領域,推動經濟內生動力增強。

  李旭紅也強調,評估“兩新”政策實施成效,應重點關注投資拉動效應、設備更新率、能效提升率、帶動消費增長等指標,同時綜合考量就業創造、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和社會效益。通過建立動態監測與量化評估機制,及時掌握政策傳導鏈條運行情況。根據評估結果動態優化投資方向,對成效顯著的領域加大投入,對邊際效益較低的項目及時調整,實現財政資源的最優配置,確保超長期特別國債真正發揮“投得準、見效快、效益長”的政策效果。

  “下一步,需從兩方面提升超長期特別國債的政策效能。一是完善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確保資金精準流向科技創新、基礎設施、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強化預算績效管理和動態監測,做到‘資金到項目、項目見實效’。二是推動政策協同,強化財政與貨幣、産業政策的聯動,形成支持實體經濟的合力。在實操層面,要完善項目儲備庫、績效考核與信息公開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確保‘借得好、用得準、還得起’,持續釋放財政政策的積極效能。”李旭紅&&。(記者 韋夏怡)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