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健康丨世界安寧緩和醫療日:讓生命優雅“謝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1 23:29:17
來源:新華網

科學與健康丨世界安寧緩和醫療日:讓生命優雅“謝幕”

字體:

  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 題:世界安寧緩和醫療日:讓生命優雅“謝幕”

  新華社記者李恒、徐鵬航

  十月的北京,秋意漸濃。在清華長庚醫院安寧療護病房的走廊上,沙女士鄭重地將愛人蘇先生的名字和去世日期寫在了墻上的“生命長河”地圖上,茶几上擺放着她和家人贈送的感謝卡:“感謝你們陪伴我的愛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10月11日是“世界安寧緩和醫療日”。當前,我國正在加快安寧療護服務體系建設,更多終末期患者,如何能夠“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生命終點的“溫暖守護”

  “最難受的是頭上這個包,特別痛,還癢,還腫脹。”

  “我們把控制疼痛作為首要任務,好不好?”

  北京協和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寧曉紅和一位軟組織腫瘤患者的問診對話中,始終把“生活質量”置於核心位置。這種以症狀控制為中心、充分尊重患者感受的溝通方式,是包括安寧療護在內的緩和醫療最鮮明的特色之一。

  北京協和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寧曉紅正在給予患者家屬安慰。新華社記者徐鵬航 攝

  今年8月,國家衞生健康委發布的《安寧療護實踐指南(2025年版)》明確,安寧療護實踐以終末期患者和家屬為中心,以多學科協作模式進行,主要內容包括疼痛及其他症狀控制,舒適照護,心理、精神及社會支持等。

  “很多患者最後階段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疼痛和失去尊嚴。”寧曉紅説,安寧療護不僅僅在於減輕患者身體痛苦,還要關注心理、社會和精神層面的需求。

  從“救命”到“護心”的理念轉變

  “很多人認為選擇安寧療護就是‘放棄治療’,這是一種誤解。”中國生命關懷協會辦事機構分管負責人、志願者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肖敬&&,安寧療護是讓患者在最舒適的狀態下度過最後時光,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自2017年國家衞生健康委啟動安寧療護試點工作以來,三批國家級安寧療護試點已覆蓋全國185個市(區)。截至2024年底,廣東可提供安寧療護服務的綜合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增至574家;山東要求全省50%的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安寧療護服務,併發布省級地方標準;目前上海可提供安寧療護服務的醫療機構有261家,覆蓋248家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和13家綜合性醫院,其中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實現了全覆蓋服務。

  技術創新也在提升安寧療護服務質量。一些機構開發遠程會診系統,讓居家患者也能獲得專業指導;疼痛管理系統通過智能化設備更精確地控制症狀;數字&&幫助患者記錄生命故事,留下珍貴記憶。

  上海市普陀區利群醫院安寧療護中心的走廊。新華社記者袁全 攝

  更令人欣慰的是,公眾觀念也在悄然轉變。“我們舉辦了多期‘死亡教育’工作坊,最初參與者寥寥,現在每期報名人數都爆滿。”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疼痛科主任路桂軍説,這恰恰反映出人們開始正視死亡,希望更好地規劃生命的終點。

  安寧療護這樣“暖心”前行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我國安寧療護事業“進步挺快”,但仍面臨諸多挑戰。

  “安寧療護相較於其他內科科室,單位時間內能夠看的病人數量很少。目前也缺乏針對一些人文關懷服務的收費項目。” 寧曉紅提到,大連等地探索的“按日付費”模式有行之有效的嘗試,但大部分地區付費標準依然是個未解決的問題。

  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是安寧療護髮展的關鍵。路桂軍説,安寧療護需要的是既懂醫學,又精通溝通、心理、倫理的複合型人才。建議加快培養專業人才,在醫學教育中納入安寧療護必修課程,建立規範化專科培訓與認證體系。

  清華長庚醫院的關懷室。新華社記者李恒 攝

  “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安寧療護讓我們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對待生命終點的親人,以及如何走好最後旅程。”路桂軍説,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糾錯】 【責任編輯: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