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年前的中秋夜,蘇軾借月抒懷,揮毫寫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名篇,把思親的惆悵與豁達的哲思一併託付清輝。中秋的一輪明月,承載着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蘇軾曾踏足四川樂山凌雲山,如今,為紀念他而設立的東坡樓依山而建。這裡雖不是蘇軾的故居,卻是蜀地百姓為他立起的“心之居所”。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流處,樂山大佛眼眸低垂,似在凝望人間團圓。川江號子忽遠忽近,像從宋時傳來,把“中秋”二字唱成一條悠長的文化河道,讓每一顆漂泊的心都能溯流而歸。
不知那位千古文豪,是否也曾與我們看見過同樣的風景?古人與今人,在同一輪明月裏相互致意:蘇軾對月揮毫,我們旅行拍照。變的是思念的形式,不變的是對團圓的期許。
此刻,無論你身在家鄉,抑或天涯海角,中秋自古便是我們共有的情懷。










監製:段芝璞
策劃:王毓國
統籌:張新平、袁菱、王丹
編輯:劉瀲
配音、製作:劉瀲
設計:劉瀲(含AI生成內容)
攝影:劉慧、孔勝、鐘桂林、孫井賢、郝群英、施亞磊、游金華
“學習強國”學習&&
新華社中國圖片社
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