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觀察·聚焦國慶中秋假期丨紅色旅游新模式“走新”更“走心”-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5 20:24:50
來源:新華社

文化新觀察·聚焦國慶中秋假期丨紅色旅游新模式“走新”更“走心”

字體:

  上一秒還是重慶熙攘的街頭巷陌,隨着舞&和觀眾席的緩緩旋轉,場景無縫切換至渣滓洞監獄。“槍聲”從耳畔掠過,座椅隨“炮聲”震顫,燈光模擬出天邊破曉和熊熊火光……觀眾仿佛被拉回到1949年的山城。

  這是大型紅色歷史舞&劇《重慶·1949》的演出現場。今年國慶中秋假期,紅色旅游持續升溫,該劇憑藉動態舞&、沉浸觀演等創新形式,成為游客的熱門選擇,幾乎場場爆滿。從追尋歷史記憶的老一輩,到熱衷文化體驗的年輕人,再到帶孩子接受紅色教育的家長,不同年齡段的人在這部劇中找到共鳴。

  大型紅色歷史舞&劇《重慶·1949》的演出現場。新華社記者趙佳樂 攝

  “《重慶·1949》打破代際隔閡,靠的是‘新意’。傳統紅色劇目受限於靜態舞&,不易讓年輕人産生情感共鳴。這正是我們決心突破傳統模式的原因。”重慶1949大劇院副總經理周慧芳説,在科技助力下,該劇打造了獨特的“5環”旋轉舞&,構建出沉浸式劇場空間。隨着觀眾席與舞&同步轉動,梯坎、碼頭、監獄等場景無縫切換,重慶解放前夕的動人故事層層展開。

  周慧芳説,這部劇打破了紅色劇目在年輕人眼中“沉悶”的刻板印象,契合當下年輕群體的文旅消費需求。目前,觀眾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佔比已超過70%。

  “我被舞&效果吸引進劇場,又帶着感動和敬畏走齣劇場。”湖南游客姜清説,沒想到紅色劇目還能以這種形式呈現,這部劇不僅是在展現歷史,更是帶着觀眾“走進”了那段歲月。

  《重慶·1949》表演結束後,演員在劇場外和觀眾互動。新華社記者趙佳樂 攝

  《重慶·1949》吸引觀眾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新意”,還有內容上的“心意”。該劇為觀眾在劇場內外準備了多個彩蛋,戲雖落幕,觀眾的體驗卻未終止。

  舞&劇落幕,一群年輕演員快步跑齣劇場,瞬間融入游客中,再現新中國成立時山城青年將喜訊傳遍大街小巷的場景。

  “看完劇後,我內心激動不已,劇中的人物與我互動,為我們提供了釋放情緒的‘出口’。我們和演員一起揮舞國旗,唱起國歌,仿佛自己也成了當年歡呼隊伍裏的一員。”重慶市民石國華説。

  周慧芳介紹,《重慶·1949》的成功“破圈”,也為解決紅色旅游長期存在的“體驗淺、鏈條短”問題提供了新思路。重慶1949大劇院就位於紅色旅游景點渣滓洞和白公館附近。很多觀眾觀演後意猶未盡,會自發前往渣滓洞、白公館實地尋訪,實現了從觀劇到游覽的閉環。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紅色游+鄉村游”的“紅綠融合”新模式,也受到廣大游客的青睞。

  重慶市綦江區是中央紅軍長征在重慶的唯一過境地。綦江區石壕鎮擁有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紅軍宿營地、紅軍烈士墓等紅色資源,假期期間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前來瞻仰觀光。

  “石壕鎮的紅色資源聲名遠播,但是這些景點的位置較為分散,且參觀場景較為單一,石壕鎮急需一條主線,將這些景點‘串珠成鏈’。”石壕鎮黨委書記孫振營説,他們最終將眼光放在了石壕鎮的鄉村資源上。

  在重慶市綦江區石壕鎮,學生們在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參加研學活動。蘭紅光 攝

  石壕鎮巧妙地將紅色景點與蔬菜産業園、田園風光區串聯成一條“重走紅軍路”體驗線路,並打造一批紅軍主題餐館、民宿,推出紅米飯、南瓜湯等紅色體驗菜品,以此來豐富游客們的游玩體驗。

  “石壕鎮就像一座‘沒有圍墻的展覽館’,紅色記憶並非封存在展櫃裏,而是鮮活地融入了青山綠水與人間煙火中。在紅軍路上走一走,在農家院裏坐一坐,既回憶了歷史,又充滿了趣味。”來自重慶市沙坪壩區的游客張帆説。

  綦江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任駿説:“綦江有着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我們紮實推動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發展、創新性表達、沉浸式體驗,不斷豐富‘紅色文化+’多元業態,努力讓紅色資源‘活’起來。”(記者趙佳樂)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