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端午節“飛龍在天”之後,9月23日農曆八月初二晚將上演“龍收尾”天象,蒼龍七宿在夜空中逐漸西沉。感興趣的公眾可於當晚8點左右觀賞。
我國古人為觀測天象,把天球赤道和黃道一帶的恒星分為二十八宿,每七宿為一組:東方為蒼龍,南方為朱雀,西方為白虎,北方為玄武。
“‘龍抬頭’‘飛龍在天’‘龍收尾’的‘龍’都指的是東方蒼龍,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科普主管王科超説,角宿作龍頭,亢宿為脖頸,氐宿為胸膛,房宿為龍腹,心宿是龍身,尾宿和箕宿共同代表龍尾,勾勒出一條龍的形象。
王科超&&,“龍抬頭”“飛龍在天”和“龍收尾”是描述蒼龍七宿周期性運動的三組重要天象,它們共同構成古人判斷季節的天然“日曆”:每年冬季,“蒼龍”會“蜷縮”在地平線下,我們看不到它;春季,代表“龍頭”的角宿在天黑後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即“龍抬頭”;夏季晚上,整條“龍”橫亙在天空,即“飛龍在天”;秋季,“龍頭”開始西沉,只能在西方地平線到南方天空這塊區域看到“龍身”和“龍尾”,即“龍收尾”。
“農曆八月初二的‘龍收尾’與二月初二‘龍抬頭’相隔半年、互相呼應。我國古人將天文曆法、自然觀察與農時和生活結合,也給天象節點賦予了豐富的文化意味。”王科超説。
在大約2000年前,中國古人看到的“龍收尾”是在農曆八月初二的黃昏後。由於存在歲差,如今人們一般在農曆八月初二晚上8點左右才能看到“龍收尾”。
“除了歲差經年累月的影響,同一顆恒星每天都比前一天提前大約4分鐘升起,故而今年農曆八月初二即9月23日,當晚8點看到‘蒼龍’西沉,要比2024年9月4日的農曆八月初二晚8點看到的沉下去更多。”王科超説,今年農曆八月初二晚8點,代表“龍頭”的角宿已沉入地平線下;代表“龍身”的心宿來到西南低空;由尾宿和箕宿共同組成的“龍尾”已過中天。
策劃:孫聞
記者:王玨玢、邱冰清
海報製作:孫蘇皖
新華社國內部、新華社江蘇分社聯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