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余村,群山疊翠、竹海綿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石碑前游客絡繹不絕。
“20年來,余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的華麗轉身。”大余村生態警務聯勤共治工作站站長張忠心介紹。2024年,余村接待游客122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205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萬元,分紅316萬元。
精彩蝶變背後,是“生態警務”的默默奉獻。近年來,湖州公安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融進警務工作,推出“生態警務”,打造新警務運行模式,書寫着守護綠水青山的警務創新篇章。
生態護航,覆蓋全域
在國家AAAA級景區長興縣水口茶文化旅游景區,生態警長沈建華已扎根18年。作為湖州2185名生態警長之一,他常年奔走於山林村落、古道之間,被群眾讚為大山裏的“活地圖”。
而在太湖南岸浙蘇交界處的喬溇生態警務聯勤共治工作站內,織東派出所民警徐建根與江蘇吳江民警常態化商討案件線索。這個2021年9月建成的長三角首個省際生態警務聯勤共治工作站,聚合了兩地公安、生態環境等多部門力量,破解省際交界生態治理難題。
早在2013年,湖州公安就在浙江率先推行“河道警長”,後逐步完善並拓展至食品藥品、知識産權等多個領域,圍繞河道、湖泊、林區、礦區、市場、路段、項目、景區等重點區域,布建“八大警長”2185名,統一命名為生態警長,實現全市7373條9380公里河道、153個湖泊、157個水庫、113個農貿市場,主要林區、礦區、路段及市重大工程全覆蓋。
2020年,湖州公安正式推出生態警務模式,至今已建立15個生態警務聯勤共治工作站,破解了基層執法力量薄弱、部門多頭分管模糊、問題難以徹底根除等難題,實現了出警到達現場用時減少,環境問題處置效率提升。
德清縣在京杭大運河畔建立運河生態警務工作站,得益於生態警務協同智治應用,有效提升了運河內非法傾倒預警預測、動態感知和精準打防能力。目前,該應用已歸集自然資源、國土、水利、林業等9個部門的相關數據,搭建要素、防範、處置、辦案四大協同板塊,形成了跨部門、跨區域的生態治理指令流程閉環,已直接協助破獲案件210起。
生態共治,變革體制
“您已進入水源保護區,請立即離開!”吳興區老虎潭生態警務聯勤共治工作站內,生態警長姚建斌通過“山水慧”數智&&發現異常,遠程勸阻釣魚市民。3年來,該&&的異常停留追蹤、電子圍欄防護、火情風險預判功能,讓庫區生態違法案件數同比下降76%。
為破解縣(區)域協同難題,吳興區建成全國首個縣(區)域生態治理中心——吳興區生態治理中心。2024年起,湖州公安將其作為標誌性項目推進,目前已實現全市縣域生態共治中心全覆蓋。
“工作站能解決區域性問題,卻難破全域性、跨領域難題。”湖州市公安局黨委專職副書記馬驍道出了建設生態共治中心的初衷。以環太湖區域首個生態共治中心——南太湖生態共治中心為例,其整合蘇錫常湖四市水警、漁政及企業、義警力量,推動太湖流域綜合治理。
“縣域生態共治中心的建設運行,實現了力量深度聚合、資源深度整合、執法深度融合。”馬驍介紹,生態共治中心已形成“1+6+N+X”的力量聚合模式,跨部門聯勤執法效率提升80%。同時,統籌高空智能無人機、雷達掃面等設備,實現一站式調度、全領域應用、全地域覆蓋。
生態轉化,點綠成金
今年“五一”假期,在安吉“深藍計劃”內,梅溪派出所生態警長樓成濤帶隊巡邏,並通過微信群聯動工作人員、生態義警快速處置問題。
誰能想到,如今的“小冰島”網紅景區,前身是垃圾傾倒、環境破敗的青山石礦廠。去年國慶假期,“深藍計劃”成為湖州首批生態警務聯盟成員,截至目前已吸納100家單位,開展宣防活動253場,招募生態義警1499名,輻射群眾34.5萬餘人次。
今年“五一”假期,湖州全域游客549萬人次、旅游收入68.6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15.7%,其中,南潯古鎮游客增長55.66%。在南潯區菱湖鎮,漁都生態警務聯勤共治工作站打造“凌波魚韻”場景,對魚的育苗、養殖、運輸、銷售等全周期進行監管。站長陳豪介紹,工作站組建由生態警長、行業協會、律師等組成的專家團隊,為養殖戶提供技術培訓,既打擊非法捕撈、偷排污水,又推動生態養殖,助力漁業增産增收。
目前,全市2185名生態警長、4094名生態義警、100家生態警務聯盟單位、15個生態警務聯勤共治工作站、6個縣域生態共治中心,實現了生態領域守護全覆蓋。生態警務正與漁業、民宿、露營等特色經濟相結合,推動生態産品價值轉換,進一步釋放生態保護的紅利。
在這片“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土地上,湖州公安正以“警務之筆”,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警務圖景。(朱涵 俞黎新 翁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