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9月15日電(記者李昊澤)不少人了解福州,是從一棵樹開始的,浙江姑娘王瑤就是其中之一。記者在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遇到王瑤時,她正跟同伴站在街頭一棵大樹下合影,“之前從小紅書上知道這棵‘愛心樹’,來到福州旅游專門找它打卡,這才有機會走進三坊七巷,發現竟然有如此多近代史上的名人曾在福州留下故事。”
王瑤口中的“愛心樹”是一棵長在三坊七巷南後街南側的榕樹。在“落戶”到街區的十餘年間,它越發枝繁葉茂,為了防止延伸的枝葉給兩側房屋帶來安全隱患,工人們剪短了樹冠。
“愛心樹”下的游客如雲。新華社發
2020年前後,有人偶然發現修剪後的榕樹形狀竟像一顆愛心,拍下的照片在社交&&上廣泛傳播,許多游客特意前來,在樹下拍照留念。
“愛心樹”逐漸成為街區的“人氣王”,沿街商戶們也各顯神通開發了一批文創産品,“愛心樹”形象的面塑、毛絨玩具、銀飾等,在街區持續熱賣。福州市三坊七巷保護開發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穎告訴記者,現在“愛心樹”不僅是街區最有流量的“網紅”,更成了福州市看得見、摸得着、帶得走的爆款文旅IP。
以“愛心樹”為原型開發的鑰匙扣。新華社發
對一棵樹的日常管護促成了一個城市文旅IP,看似無心插柳,在福州卻更顯理所當然,這座以“榕”為名的城市對城中樹木有着別樣的深情。
福州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組織園林部門對全市古樹名木摸底調查,並於2000年&&了《福州市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成為全國最早立法保護古樹名木的城市之一。
福州市園林中心審批服務處負責人黃偉民告訴記者,自2000年至今的二十多年間,福州關於古樹名木保護的立法還在不斷完善,園林部門為全市1582株古樹名木的基礎信息逐一建檔,古樹名木日常養護、搶救復壯等工作已在常態化開展。“在城市發展和建設過程中保護古樹名木,成為了政府各部門的共識。”
在福州五一路與得貴路交接處,有一棵相傳有500年歷史的“古樟王”,幾乎與8層樓房等高,樹榦胸徑近4米。“這棵樹緊鄰的人行道路面下暗藏玄機。”黃偉民説,出於對樟樹根係的保護,有關部門並沒有採取傳統路面墊層施工的設計模式,而是選擇搭建旱橋架空修建路面,為樹木根係留出足夠的生長空間。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在福州西湖等古樹密集的區域,在馬路中央遇到一棵大樹“霸道”,或是“公路繞着古樹修”,已是福州人眼中的常事。
游客在商店中挑選“愛心樹”文創産品。新華社發
朱墻、石塔、錦閣、宋荔,福州西禪寺自古是游客們心目中的“寶藏”打卡點。寺中相傳於宋代栽種的古荔枝樹歷經扦插,“子孫”遍及全寺,蔚然成林。自古時起,荔枝一熟,便能引來無數詩人騷客到寺中,食荔、作詩,留下“怡山啖荔”的名景。
福州市園林中心風景園林施工高級工程師劉向國和同事們每逢荔枝豐産的大年都及時上門為宋荔疏花疏果,對樹木立地環境改善、病蟲害防治及水肥管理等工作提供專業指導,使得宋荔至今生機勃勃,仍能用年年可見的“荔枝紅”迎接來客,西禪寺也得以每年舉辦荔枝節,延續“怡山啖荔”的佳話。
“無論是三坊七巷的‘愛心樹’、流蘇,還是西禪寺宋荔、石厝教堂銀杏,從主管部門的角度講,想盡一切辦法使其保持最好的生長狀態,樹木自然會體現出其存在的意義。”黃偉民説。得益於此,福州許多樹齡超百年的古樹名木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的生機,繼續成為寄託鄉愁和城市文化傳承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