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來,有18家北交所擬上市公司更新相關動態,其中6家披露第二輪審核問詢函,2家披露第三輪審核問詢函,另有10家公司披露問詢回復。
記者梳理發現,監管問詢內容明顯向縱深推進,從傳統財務數據核驗延伸至業務實質與持續經營能力的多維審視,聚焦業績可持續性、募投項目合理性及收入真實性三大核心維度,反映出北交所從源頭上嚴把入口關、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監管導向。
業績可持續性成問詢核心
在上述18家企業中,有17家被明確問及競爭優勢或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監管部門要求公司結合産品競爭力、行業情況、市場需求等因素,對未來經營做出審慎評估和披露。即便未直接提及“業績增長可持續性”的通寶光電,也被要求説明是否存在大客戶依賴和原材料供應風險。
以百瑞吉為例,監管部門關注到其核心産品交聯透明質酸鈉凝膠(宮腔用)2024年營收佔總營收比重超60%,要求該公司結合該類産品宮腔手術量變化、産品市場滲透率及與競品對比情況,進一步論證該部分收入是否具有持續增長空間,是否存在市場空間較小或滲透不及預期的風險。
華匯智能則因與行業趨勢背離的業績表現受到問詢。在2023年及2024年,該公司營收分別增長57.47%和42.07%,扣非凈利潤增速為76.17%和35.51%;然而同期其可比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均值下降32.82%,凈利潤降幅更超過124.06%。監管部門要求該公司説明在下游磷酸鐵鋰行業總體業績下滑、主要客戶之一的萬潤新能放緩産能投放的背景下,其業績逆勢增長的原因及可持續性。
在對沛城電子的問詢中,北交所則敏銳捕捉到了造成該公司業績波動的區域輪動效應。該公司電池電源控制系統的收入主要來自海外特定區域戶用儲能需求,受局部政策、能源危機等短期因素爆發後又快速退潮。監管部門據此要求該公司結合歐洲、東南亞、非洲等關鍵區域的政策變化、市場飽和程度、新增裝機量趨勢等説明業績可持續性,以及原有區域需求退潮後,公司開拓新市場的能力能否跟上。
警惕盲目擴産與産能消化風險
除對企業持續盈利能力的關注外,募投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與現有生産經營能力的匹配度,也是北交所問詢的另一重點。尤其是在企業産能利用率不高、行業存在下行風險的背景下,監管部門反復要求論證擴産的合理性與産能消化途徑。
例如,新天力本次發行計劃募資3.98億元,其中3.37億元用於擴産塑料食品容器,項目達産後將新增産能3.6萬噸/年。監管部門要求公司説明在現有産能7.37萬噸的基礎上,大幅擴産後産能的具體消化途徑和風險,並要求結合工程費用、設備單價等同行業對比,分析募集資金規模的合理性。
又如,通寶光電也被問及LED車燈模組擴産項目的消化能力。該公司已在主要客戶上汽通用五菱中佔據90%以上份額,此次募投項目擬新增産能1000萬件/年,總産能將翻倍。北交所要求其説明是否具備開拓新客戶、新市場的能力,以支撐産能消化。
農大科技在報告期內産能利用率呈連續下滑態勢,分別為65.14%、68.72%和56.63%,卻仍計劃將募集資金主要用於複合肥、微生物製劑等原有産品的擴産。監管部門明確要求公司説明在行業季節性顯著、産能利用率較低的背景下,繼續擴産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財務合規性深入業務實質
財務真實性一直是發行審核的重中之重,而北交所的問詢已明顯從表單勾稽深入至業務節點與控制權轉移實質,尤其聚焦收入確認時點、依據及業務模式的合規性。多家企業因收入確認方式存在異常,被要求詳細説明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
例如,農大科技存在部分客戶自提貨物卻由公司&&運輸方,且運輸損毀風險由運輸公司承擔的情形。監管部門質疑其在此類業務模式下,以司機簽收作為收入確認時點的合理性,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中控制權轉移的收入確認原則。
又如,榮鵬股份2024年一筆金額為258.78萬元的訂單出現異常,且該訂單為公司當年的第二大訂單。該訂單實際發貨、報關、提單及簽收日期俱全,最後一批貨已於當年11月14日簽收,但當期銷售金額為0。此外,公司還存在提單時間晚於收入確認時間的情況,引發是否存在提前確認收入的質疑。據此,北交所要求該公司説明該筆訂單的真實性及截止性差異的合理性。
還有瑞爾競達採用的“噸鐵結算”模式也受到關注。在該模式下,收入依賴客戶及公司派駐人員統計的出鐵量數據,且部分結算單缺乏客戶簽字或蓋章。監管部門要求公司説明相關數據的準確性,以及缺乏客戶簽認的結算單對應項目的回款情況,是否存在收入調節空間。
綜合來看,北交所正在通過多輪遞進式問詢,對申報企業實施“穿透式”審查。除上述三大主線外,監管部門關注的問題還涉及存貨積壓風險、成本及期間費用核算的準確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