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領域專家支招 守護市民秋冬健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9 15:53:36
來源:瀋陽日報

多領域專家支招 守護市民秋冬健康

字體:

每年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傳月,今年主題為“培養健康生活方式,築牢家庭健康基石”。9月8日,瀋陽市衞生健康委聚焦秋季疾病發生特點,召開“健康生活方式與秋季養生”新聞發布會。多領域專家圍繞健康生活方式、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糖尿病足防護等健康熱點,帶來專業解讀與實用指南。

踐行“三減三健”

健康生活方式

瀋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瀋陽市衞生監督所)慢性病防制部全民健康管理室主任、主任醫師王路介紹,“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的核心內容,對於提升國民健康水平、預防慢性疾病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減鹽能有效降低血壓水平,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建議在烹飪時使用限鹽勺控制鹽量;少吃鹹菜、醬菜等腌制食品,多選擇新鮮食材。

減油有助於控制脂肪攝入,預防肥胖和高脂血症。倡導選擇蒸、煮、燉、涼拌等少油的烹飪方式,少吃油炸食品;使用控油壺,控制每人每天烹調用油量不超過25—30克。

減糖對預防肥胖、糖尿病等疾病意義重大。平時應該多喝白開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少吃糕點、巧克力、蜜餞等高糖食物;家庭烹飪時,減少糖的使用量。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礎。成年人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口腔檢查,兒童每半年進行一次。

保持健康體重,需要合理飲食與適量運動相結合,保持吃動平衡,維持能量攝入與消耗的平衡。

健康骨骼方面,要多吃富含鈣、低鹽和適量蛋白質的食物,預防骨質疏鬆;平均每天至少20分鐘日照,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幫助鈣的吸收;進行適度的戶外活動。

心腦血管疾病進入高發季節

瀋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心血管一科主任、主任醫師馬晶茹介紹,秋季晝夜溫差加大,心腦血管疾病進入高發季節。三類人群需重點警惕:一是60歲以上老年人;二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患者;三是長期吸煙、熬夜、缺乏運動的人群,在秋季更易出現健康問題。

心腦血管疾病發作具有“急、危、重”特點,出現以下症狀需立即就醫:

突發胸痛,伴有胸悶、出汗,休息5分鐘後無緩解;單側肢體無力或麻木,説話含糊不清,視物模糊;血壓突然升高至180/110mmHg以上,伴有劇烈頭痛、噁心嘔吐。

馬晶茹提醒,秋季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關鍵在於“早發現、早干預”。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應定期進行健康體檢,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心電圖、血脂、頸動脈超聲等檢查,及時發現血管病變風險。同時,家人應關注老年人生活狀態,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共同築牢秋季心腦血管健康防線。

預防糖尿病足保護足部是關鍵

瀋陽市第七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甘宇介紹,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嚴重的也是治療費用最高的慢性併發癥之一,是導致患者截肢和(或)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秋冬季節天氣轉涼,也是糖尿病患者血糖不好控制的季節,強調“預防重於治療”。

高危患者要加強日常的足部保護,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室外,不要赤腳走路、不穿襪子、不穿鞋子和穿薄底拖鞋;每天洗腳,洗腳時的水溫要合適,低於37℃(仔細擦乾,特別是趾間);不宜用熱水袋、電熱器等物品直接保暖足部;避免自行修剪胼胝或用化學製劑來處理胼胝或趾甲;塗抹潤膚劑;每天換襪子;不穿高過膝蓋的襪子;平剪趾甲,兩側不要有過深弧度。

有以下情況及時就醫:足部有麻木,對熱覺痛覺不敏感;有間歇性跛行症狀,走一段路就腿沒勁兒、腿疼;足部怕冷,皮膚溫度低;足部疼痛;足部有紅、腫、熱表現;足部皮膚有破口;腳氣感染;甲溝炎;胼胝和“雞眼”等高危足的表現。

“三防三養”護骨骼

瀋陽市骨科醫院軟傷疼痛科主任、主任醫師韓濤介紹,針對秋季軟傷疾病,應遵循“三防三養”健康策略。

防寒保暖:頸部避免空調冷風直吹,適時添衣保暖,選用高度合適的頸椎枕助眠;穿長褲替代短褲、短裙絲襪,夜間使用熱水袋或鹽熨包熱敷腰骶部。

防久坐久站:辦公室族每工作30分鐘起身活動,進行頸腰椎伸展及關節旋轉練習;司機群體要調整座椅角度,使腰椎與靠背貼合,或腰部放置腰枕,避免長時間空懸腰部。

防過度運動:推薦八段錦、游泳、慢跑,每週3—5次,每次30分鐘。避免突然負重、快速扭轉腰部及搬抬重物。

營養調養:推薦鮮核桃、牛奶、豆腐等高鈣食材,搭配富含維生素D的蛋黃、深海魚以增強吸收。薏米、赤小豆等祛濕食材可煲湯,緩解秋燥引起的關節腫脹。

睡眠養護:床墊選擇要硬度適中,以防過軟造成脊柱彎曲異常,引發腰椎不適。睡姿建議側臥時雙腿間夾枕頭,減輕腰椎壓力;仰臥時膝下墊薄枕,維持生理曲度。

關節養護:關節易受寒邪侵襲,此時應注意關節保暖,避免過度運動與久坐久站。適當進行溫和鍛煉,配合合理飲食,可有效養護關節,預防骨科疾病。

守護學生心理健康

瀋陽市安寧醫院心理康復科主任、主任醫師王會秋介紹,隨着社會節奏加快,學生面臨的學業、人際關係等壓力逐漸增加,要進一步關注並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

學生個人層面: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掌握情緒調節、壓力應對等方法;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睡眠,堅持體育鍛煉,通過運動釋放壓力;遇到困惑或煩惱時,及時向信任的人表達,避免問題積累。

家庭層面: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與情感變化,多給予陪伴與鼓勵,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加強與孩子的溝通,每天留出固定時間與孩子交流,傾聽其想法與感受,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與學習狀態。

學校層面: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開設專項課程;配齊專職心理教師,培訓班主任及學科教師識別心理異常;建立心理輔導室與學生心理檔案,動態跟蹤情況,發現危機及時聯合多方處置。

當學生出現持續情緒低落、睡眠障礙、學習效率大幅下降、不願與人交流等異常表現時,需及時尋求幫助。可向學校心理教師求助,通過心理輔導室進行一對一諮詢;家長要敏銳察覺孩子的變化,及時與孩子溝通,必要時帶領孩子前往專業醫療機構。還可撥打瀋陽市心理援助熱線,獲取心理支持,避免因延誤干預而導致問題加重。(記者 樊華)

【糾錯】 【責任編輯: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