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 題:白露時節如何養生防病?國家衞生健康委給出指引
新華社記者李恒
白露時節已至,晝夜溫差增大,如何科學養生、預防疾病?8日,國家衞生健康委以“時令節氣與健康”為主題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權威專家給出指引。
防“秋燥”,喝水有講究
“白露節氣,北方空氣濕度下降,人體易受‘燥邪’侵襲,出現口乾、咽幹、皮膚乾等症狀,這與‘秋燥’關係密切。”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楊濤&&。
針對“多喝水就能防‘秋燥’”的觀點,楊濤指出,這種説法不完全對。“燥邪”傷人的核心原因是“津液虧虛”。中醫所説的“津液”並不單指水,還包含氣血運化生成的其他維持生命活動的液態物質,如唾液、胃液、關節液等。
如何防“秋燥”?專家&&,喝水是基礎,應遵循“少量、多次、喝溫水”的原則,水溫保持在35至40攝氏度為宜,每次不超過200ml,一般間隔1至2小時,但也不能盲目按固定頻率飲水,要考慮運動量、氣候或疾病狀態,心腎功能不全患者需遵醫囑控制飲水量。
在中醫調理方面,按揉中府穴可疏通肺經,緩解咽幹、咳嗽;按揉照海穴可滋陰潤燥、改善口乾。
進補宜“潤燥為先”,不同體質方法各異
老話講“秋天不補,冬天吃苦”,白露時節是否適合進補?
楊濤&&,此時可逐步開始進補,建議遵循“潤燥為先、補而不膩、循序漸進、辨證施補”的原則,優先選擇溫和、易消化的食材如山藥、蓮子、瘦肉、鯽魚等,避免盲目大補加重秋燥或脾胃負擔。不同人群調理方法需結合體質區分:
中下焦虛寒的人群,一般表現為怕冷、手腳涼、易腹瀉,進補需溫陽散寒,兼顧潤燥。推薦生薑紅棗茶、當歸牛肉湯等,同時注意少吃寒涼水果,減少對脾胃刺激。
痰濕體質的人群,一般表現為身體沉重、精神不振、容易肥胖、舌苔厚膩,進補前需先“清濕”,在祛濕化痰的同時要兼顧健脾。推薦茯苓陳皮茶、冬瓜薏米湯。日常生活中需忌甜膩、油膩的食物。
陰虛體質的人群,多表現為口乾咽燥、手足心熱、失眠等,進補需滋陰潤燥,兼顧清熱。推薦銀耳百合羹、雪梨燉川貝。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忌辛辣、油炸食物。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脾胃功能較弱,進補需“少量多次”,可將食材燉爛,避免過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流感非“小毛病”,諾如病毒需警惕
白露節氣氣溫變化明顯,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易發。湖北省疾控中心主任醫師官旭華&&,一些人認為“流感是小毛病,不用太在意”,或“只有出現發熱才是得了流感,不發熱就不是”等,這些都是誤區。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發病急、傳染性強、症狀重,患者常出現高熱、咳嗽、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狀,嚴重的還可能引發肺炎、心肌炎、腦膜炎等併發癥,甚至危及生命。”官旭華説,部分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等人群可能症狀不典型,僅表現為咳嗽、乏力等,更易被忽視和漏診,但其傳染性和潛在風險同樣存在。
如何預防流感?專家&&,兒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是流感預防的重點人群,每年流感流行季節前建議接種流感疫苗。此外,要保持良好個人衞生習慣,勤洗手。在流感流行季節,少去人群聚集場所,一旦出現流感樣症狀,及早就醫。
9月份諾如病毒感染也進入流行期,學校、托幼機構等人群聚集場所風險較高。官旭華&&,預防諾如病毒需勤洗手、注意飲食飲水安全、食物煮熟煮透、做好居室日常清潔和通風、做好規範消毒。她特別提醒,若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盡量居家休息;學校和托幼機構要嚴格執行晨午檢制度,加強健康宣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