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4日電 題:落實科普法,首個全國科普月有這些亮點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劉禎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一翼。近5年來,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大幅提升,2024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15.37%,提前實現2025年階段性發展目標。
去年12月底,新修訂的科普法公布施行,如何推動科普法落實落地?首個全國科普月有哪些亮點?國新辦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科協、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相關負責人進行解答。
打造全民共享的全國科普月
新修訂的科普法明確,每年9月為全國科普月。當前,首個全國科普月活動已在全國範圍拉開帷幕。
“全社會科普活動積極性大幅提升,參與面大規模拓展。”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馮身洪説。
今年全國科普月共設置“系列主場活動”“綱要辦成員單位特色活動”“科普報告話前沿”“科普陣地探未來”“千萬IP創科普”“科學文化進基層”六大版塊內容,打造全領域行動、全民參與共享的科普盛宴,目前已經匯聚各地活動超過10萬場。
其中,科普劇、游園會、科學運動會等活動廣泛開展,系列科普地圖、科普研學路線陸續發布,全國百家科技場館“科學之夜”持續舉行,200多場科學大師劇火熱上演,結合抗戰勝利80周年、開學季等節點的活動廣泛開展……一系列活動極大豐富公眾的科普體驗。
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負責人周德進介紹,今年全國科普月期間,中國科學院分佈於全國各地的植物園、標本館、天文&全部開放。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將赴各地開展超過780場科普報告,覆蓋全國15個省份、28個地級市。
不斷完善科普供給體系
在科技資源向公眾開放方面,科普法作出了相關制度性安排。
基於院屬野外&站、植物園、標本館、天文&和大科學裝置等,已建立16個國家科研科普基地;支持科研人員進行科普創作,《中國國家地理》《中國國家天文》《博物》等科普期刊廣受讀者喜愛……
周德進説,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科學院近年來發揮建制化優勢,推動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有效打通了科技創新工作、最新科技成果與公眾之間的通道。
科普法還規定,國家完善科普場館和科普基地建設布局,擴大科普設施覆蓋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館建設規模快速增長、服務效能持續提升。”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倪志宇介紹,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有符合《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的科技館548座,現代科技館體系逐步形成了“縱向貫通省市縣、橫向聯動各領域”的網狀發展格局。
倪志宇説,下一步,中國科協將持續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試點推進鄉鎮科普館建設,提升科普場館覆蓋面;動員社會化陣地發揮科普功能,加強優質原創科普資源研發轉化。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改變科學研究的範式,也對科普的內容和傳播帶來重要影響。”科技部九司司長劉育新説,科技部將研究科技資源科普化、前沿新興技術科普等政策舉措,激發和調動企業特別是科技領軍企業開展科普的積極性,發展壯大科普産業,推動全社會科普資源共建共享。
構建社會化科普工作新格局
科普法規定,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馮身洪説,推動形成社會化科普工作新格局,是“十五五”時期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的重點工作之一。
青少年是科普服務的重點人群。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周大旺介紹,教育部健全科學教育課程體系,不斷完善大中小學及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為中小學科普和校外科學教育提供物質基礎。
“教育部將持續推動中小學校加強科學教育,深化科學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積極探索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為國家培育更多熱愛科學、勇於探索且具備紮實科研素養的青少年儲備力量。”周大旺説。
中國科學院則注重發揮老科學家和研究生的作用。周德進説,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28年來累計開展4.6萬餘場講座,在全國率先實施的“研究生科普學分制”鼓勵研究生在課餘積極投身科普實踐。
作為國內權威的科學傳播品牌,“科普中國”&&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參與,組建起以社區工作者、大學生志願者、農業技術員等為主體的科普信息員隊伍,總人數近1800萬,有效打通科普傳播“最後一公里”。
倪志宇説,接下來,中國科協將廣泛聯動有關部委和單位,探索建設高質量、多領域、廣覆蓋的專業領域科普資源庫,實施分類、分眾、分區域精細化渠道運營,為科普創作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