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8月25日電(邐琛)盛夏午後,諾華上海園區的一間會議室裏,諾華中國區總裁兼董事總經理李堯履新一年之際,接受了媒體深度專訪。他語速穩健,談到業務時思路清晰,談到團隊時則笑聲爽朗,神情中透露出篤定。
諾華中國區總裁兼董事總經理 李堯
作為跨國藥企中國區的新任掌門人,李堯在一年間帶領團隊實現了顯著突破:9款創新藥或適應症在華獲批;2025年上半年,諾華中國的業績同比增長8%,躋身跨國藥企在華市場排名前三位。
對於這一成績,李堯給出的核心解讀是:戰略聚焦,提升創新藥物可及性,以及人才和團隊。“作為一家創新藥企業,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是通過高質量、值得信賴的創新,為中國患者和醫療生態帶來真正的價值。”李堯説。圍繞今年6月煥新的諾華“中國願景”,他將這一年的觀察概括為對中國市場的幾重印象,並據此分享諾華中國的路徑選擇與實踐。
創新厚積,速度可感
“諾華通過聚焦創新,尤其是在前沿科學和技術&&中的投入,在全球已經建立了強有力的內部研發能力和創新管線。”李堯介紹,“通過與本土夥伴的廣泛協作,我們正在以創紀錄的速度,持續不斷地把更多的創新藥帶到中國市場。”
過去12個月,諾華共有9款創新藥和新適應症在中國獲批。這其中包括多個具有變革性的創新療法,例如凱麗隆獲批用於早期乳腺癌的輔助治療,信倍立成為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新一代治療選擇,而飛赫達在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及補體3型腎小球病兩項新適應症上的獲批,則為這類患者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在創新管線與合作方面,諾華堅持“內生研發+外部合作”的雙輪驅動。一方面,隨着諾華轉型成為一家專注於創新藥的公司,其持續在全球前沿技術&&和管線方面加大研發投入,同時加快新療法引入中國的速度;另一方面,諾華正在積極攜手本土創新。
“我們在中國看到的不僅是數量的增長,更是質量的躍升。”李堯提到,跨國藥企與中國本土企業的合作在過去一年明顯提速,這既是中國創新供給能力增強的體現,也為更多創新藥更快惠及患者提供了路徑。
2024年初,諾華收購中國本土企業信瑞諾醫藥,拓展在腎科領域的産品組合。就在今年8月20日,這一合作的重要成果諾銳達正式獲批,為中國腎臟疾病在非免疫治療領域帶來了重要突破。此外,諾華與舶望制藥達成總額逾41億美元的合作,涵蓋心血管領域的多個早期項目。近期,諾華還與維泰瑞隆達成戰略合作,在神經科學領域開展探索。
“我們希望通過諾華的全球技術&&不斷將新的藥物帶入中國,與此同時,我們也主動鏈結中國的創新力量,推動它們更快地走向患者。”李堯補充道,諾華在中國的定位更像是一個“連接器”和“加速器”,這種創新是雙向的——從全球到中國、從中國到全球。
政策與生態的雙輪驅動
作為跨國藥企代表,李堯對於中國醫藥市場的感受是“鼓勵創新的制度環境在持續優化”。在他看來,審評審批提速、醫保准入機制完善、多元支付探索不斷推進,構成了一個日益成熟的創新生態,驅動醫藥産業釋放新的動能。
今年6月,諾華在華正式發布了新的“中國願景”,明確要成為最具價值、最值得信賴的醫藥健康合作夥伴。李堯介紹,為了實現諾華在中國的持續發展,未來將聚焦幾方面的重點工作。
首先是建立前瞻性、引領未來的産品組合,尤其在心血管、腎科及代謝,免疫,腫瘤及神經科學等四大核心疾病領域,通過內部研發和廣泛的外部合作,不斷帶來更符合中國患者需求的創新産品組合。二是打造強勁的新産品上市引擎,確保這些新産品和適應症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惠及有需要的患者。三是適配中國本土市場的卓越商業運營,以全渠道、廣覆蓋的多元化業務模式,推動創新療法和服務觸達更廣大的患者。四是推動鼓勵創新的生態系統建設,通過深度融入本土創新,合作與共建中國醫療衞生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採訪中,李堯進一步解釋了其中“適配中國市場的卓越運營模式”的重要性。在他看來,這不僅僅是業務體系的優化,而是要實現多層次、多元化覆蓋:既要有進入國家醫保的“普惠”,也要通過創新支付、商業保險滿足不同層級患者的需求,同時在渠道上將觸角延伸到基層和院外市場,推動實現創新療法和服務向廣大基層的覆蓋。“這是諾華在中國必須走的一條路。”他説。
其中在可及性方面,諾華自2017年以來已有近40款創新藥及適應症納入國家醫保目錄,覆蓋心血管、腫瘤、免疫等多個存在迫切需求的疾病領域,顯著提升了患者的可負擔性。這一數字也在跨國藥企中位居前列。與此同時,業務的“最後一公里”也在不斷延伸:諾華不僅在醫保和商業保險體系中拓展覆蓋,還通過縣域和基層網絡將服務延伸至全國超過1000個縣域市場,布局了近1000家縣域專業藥房。
此外,這一中國戰略的落點也體現在前沿療法的實踐中。放射配體療法(RLT)是全球腫瘤治療的前沿方向之一,作為RLT領域的全球領導者,諾華投資6億元在浙江海鹽建設中國首個放射性藥品生産基地,該基地已與今年5月封頂並完成主要建設工程。李堯解釋稱:“RLT是一項非常複雜的技術,由於核素的半衰期短,本地化、近距離的産能布局至關重要。我們在海鹽生産基地的建設,既是對中國患者的承諾,也是對本土供應鏈的重要拓展。”他同時介紹,隨着中國影像學和診斷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這一創新療法的落地提供了配套保障。
錨定“價值”與“信賴”的未來路徑
展望未來,李堯給出了一份節奏緊湊的“時間表”。在新藥上市方面,諾華正在加快推動多個重磅産品的上市進度,涉及腫瘤、腎科、免疫等多個重要疾病領域。與此同時,浙江海鹽的放射性配體療法生産基地預計將在2026年底前具備生産能力,未來其將成為諾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環節之一,為中國患者批量提供穩定、可靠的創新藥品。
更長遠的,是願景與方法論的自洽。“所謂價值,就是讓創新藥物真正為患者、醫生和醫療系統帶來切實的臨床和經濟效益;所謂信賴,就是成為長期、可靠的理想合作夥伴。”李堯説。
在他看來,中國正在加速成為全球醫藥創新的重要策源地。這一判斷來自強有力的數據支撐:目前全球大約三分之一的創新藥管線來自中國,其中約19%具備成為“全球首創”或“同類最優”的潛力。李堯指出,“得益於中國政府在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監管體系、提升藥物可及性、深化醫療改革等方面的舉措,中國的創新正在走向世界,無論在規模、速度還是質量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突破。”
他同時強調,跨國藥企的角色不僅是“輸入者”,更是攜手共進的重要夥伴。“我們非常期待未來能夠與更多來自中國本土的夥伴進行合作。”李堯説。對他而言,這種合作既是全球戰略的延伸,也是深度融入中國醫藥健康生態的必然選擇。
人才與文化:增長的內在引擎
如果説産品與政策構築了外部條件,那麼人才和文化則是推動增長的內生動力。李堯在採訪中多次強調,“人才是諾華創新的源泉”。
諾華中國上海園區
談到自己的管理哲學,他分享道:“通常大家認為組織的最頂端是總裁或CEO,但在我看來,總裁應當在最底端。領導者的職責,是托舉團隊的成長。”
這種文化的落點在於“賦能”,這也是諾華的核心價值觀之一。“我們鼓勵員工發揮自主能動性和主人翁意識,能夠自主推進決策並對結果負責。”他説。文化的力量最終會體現到業務成果之上:2024年,諾華中國的創新藥物已服務約8070萬名患者,這個龐大的數字背後,離不開團隊的活力、韌性和創造力。
採訪接近尾聲時,李堯再次談到中國市場的獨特性與未來。“在這裡,我看到的不只是巨大的市場潛力,更是對創新的開放態度和對人才的信任氛圍。我對中國團隊充滿信心,更對未來充滿期待。”